哈爾濱索菲亞廣場(索菲亞教堂)
圣索非亞大教堂的特別之處在于平面采用了希臘式十字架的造型,在空間上,則創造了巨型的圓頂,而且在室內沒有用到柱子來支撐。更仔細的說,君士坦丁大帝請來的數學工程師們發明出以拱門、扶壁、小圓頂等設計來支撐和分擔穹隆重量的建筑方式,以便在窗間壁上安置又高又圓的圓頂,讓人仰望天界的美好與神圣。由于地震和叛亂的燒毀,圣索非亞大教堂經歷過數次重修,尤其公元532年查士丁尼大帝投入一萬名工人、32萬黃金、并花費六年光陰將圣索非亞大教堂裝飾得更為精巧華美。神圣的教堂是當時的城市中心,而統治者對教堂所投注的心力不難看出統治者藉由對宗教的奉獻、夸示帝國的權力與財富,而對周遭地區施與影響力的用心。圣索非亞大教堂的大圓頂離地55公尺高,而且在十七世紀圣彼得大教堂完成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圣索非亞大教堂內部的裝飾,除了各種華麗精致的雕刻之外,也包括運用有色大理石鑲成的馬賽克拼圖。從公元四到六世紀開始,教會逐漸對教義與救贖的觀念有漸深的認知,同時希臘羅馬文化圈重視肖像與肉體美的傳統也逐漸對基督教產生影響,信徒除了透過傳統的諭言故事與象征手法來理解教義,也逐漸產生將圣母、圣子、圣徒等人物畫像化的需求。教會中認為圣人的人物畫像就等于觸犯圣經中不得膜拜偶像的規定的一派,與另一派認為人物畫像可以讓信徒更容易理解神的精神、有助傳教,兩派間的歧異日漸加深。公元692年教會會議中授與基督人像化的合法性,但公元730年羅馬皇帝里奧三世(leo iii)頒布禁令,禁止圣母、圣子、圣徒、天使以人物形象出現,自此揭開了兩派人馬長達二百年間的血腥斗爭,教堂里的畫作遭破壞,畫像的持有者和作畫的工匠們也都遭到各種形式的迫害,更糟的結果是造成人與人的信賴關系瓦解,社會動蕩不安。一直到九世紀中葉,教會重新解釋,愿對畫像給予敬意、信仰崇拜,這才逐漸消揖兩派間的紛爭,而這個日子也被稱為“正統的勝利(the triumph of orthodoxy),每年在信仰東正教的國家里被盛大慶祝。然而雕刻藝術從來不曾得到教會的認可,因此可以說拜占庭藝術里,雕刻藝術并不存在。
關鍵字: 君士坦丁堡 哈爾濱 拜占庭 羅馬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