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民族三大怪
在東北流傳著一首民謠:“關東山三大怪,窗戶紙糊在外,姑娘叼著大煙袋,養活孩子吊起來。”
這首民謠中說的第一怪就是“窗戶紙糊在外”。
早先在關東的滿族居住地,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皇帝國戚居住的房屋窗戶上,都用關東當地產的一種土紙“高力紙”,又叫“毛頭紙”糊窗戶。這種高力紙,是用蘆葦、線麻等作為原料,精心制作的,紙堅韌而結實。夏天能遮陽擋風雨,冬天能御寒擋風雪,又不影響室內的陽光,很受人的喜愛。到光緒年間,人們逐漸采用玻璃窗戶。不過還保留著上扇窗戶仍用紙糊,下扇窗戶用玻璃。至今在岫巖農村的一些地方,仍然能夠看到這種窗戶紙糊在外的習俗。
“窗戶紙糊在外”是有科學道理的。東北冬天天氣寒冷,而室內多采用火炕、地炕取暖,室內暖乎乎的。窗戶紙糊在屋里,由于溫差較大,形成“氣流水”,窗戶紙容易損壞。而窗戶紙糊在外,則避免了這一點,保暖性好。糊窗戶紙,還要用蓖麻油噴涂窗紙,這叫油窗花,使其有較強的防水、防潮性能。逢年過節,在白窗戶紙上貼上紅窗花。更增加了節日的氣氛,這些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
第二怪是“姑娘叼著大煙袋”。
在過去的岫巖,女人叼著煙袋是一件極為平常的事情。滿族女人為啥叼著大煙袋呢?這和滿族生活的環境有關。過去滿族人是個游牧民族,生活在深山老林之中,常會遇到蚊、蠅、蛇等的傷害,而吸煙的人身上有一股濃重的煙草味,蚊、蠅、蛇等怕這些煙味,這樣可以避免傷害。同時,滿族是個“規矩”很大的民族,女人吸煙也和“規矩”有關。女子在未出嫁之前,不應酬賓客。然而一旦嫁到婆家之后,孝敬公婆、應酬賓客就開始了。主要方式就是“裝煙禮”。媳婦每日早晚要給公婆點煙,并雙手獻給老人,以示孝敬之意。客人來后,兒媳要把煙點好,吸一口,然后用手絹擦干凈煙嘴,雙手敬獻給客人。另外,滿族人在吸煙的過程中,發現吸煙冬能消寒,夏能祛暑,這也是“姑娘叼著大煙袋”的原因之一。
第三怪是“養活孩子吊起來”。
在岫巖,當你看到有的人家大門掛著柳條做成的弓箭,箭上還綁著紅布條,表這就表示這家生了男孩;如果綁的只有紅布條,表示這家生的是女孩。而“養活孩子吊起來”,就是把嬰兒放在懸掛子孫杠子上的育兒工具悠車里,這是滿族搖籃育兒的習俗。這個習俗,來源于滿族這個游牧民族習俗。當初,滿族人要在深山老林里狩獵,沒有固定住處,為了孩子安全就想到“吊起”辦法,把孩子放到用獸皮制作的袋子里,吊到樹上,后來,當居住固定之后,又發展成為薄板制成的悠車悠車形如小船,長約1米,高40到50厘米,用薄板做成,兩頭呈橢圓形,接頭處用鉚釘鉚合,加上車板,兩頭稍微上翹,車外用紅漆刷上,上面寫上“長命百歲”、“吉祥如意”等吉祥語。在悠車兩頭,有對稱鐵環,用皮繩或鋼鉤子懸掛到子孫椽子上,就可以使用了。在悠車上,還拴上一根繩,如生的是女孩子,就拴上“嘎哈拉”和紅繡球;如果生的是男孩子,則拴上弓箭、腰刀和睡虎枕,這樣既可以用來當玩具哄孩子,也能夠起到裝飾的作用。如果生的是男孩,悠車一般由姥姥、舅舅贈送。舅舅一般都親自到外甥家送悠車,當到門口時,嘴里會說:“一車金,一車銀,一車胖小子到家門。”在岫巖,還流傳著使用別人用過的悠車習俗。這悠車必須是子孫滿堂、孩子聰慧、家庭興旺人家的。據講,使用這種悠車會帶來好運氣。當孩子在悠車里哭鬧時,媽媽會搖悠車,唱著搖籃曲:“悠悠啊,悠悠啊,悠悠我的孩子睡大覺……”有些搖籃曲沒有固定歌詞,母親想到哪唱到哪,在母親悠來蕩去悅耳的歌聲中,孩子會安然入睡。
關鍵字: 東山 房屋 民族 窗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