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5000年的歷史足跡
澳門地區從近幾年的考古發掘,特別是十多年前及1995年在路環島黑沙的沙丘中發掘出土的彩陶以及玉器,經鑒定,證實是四、五年前的珍貴古文物,與其同時出土的石斧等石器,同近幾年來在距離澳門不遠的珠海地區出土的同類文物,屬于同一文化系統,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已在澳門一帶的地區勞動、生息。澳門、路環、黑沙等地,早已是中國大陸的原始居民足跡所到之處。
在商周時期,古代居民已在這些地區居住活動,所以,澳門、珠海出土文物中,有春秋時期的簋、罐以及戰國時期的陶器等。
一千幾百年內,澳門地區雖然有人跡所及,但畢竟還只是舟船隨季候風寄泊之地。人們推測澳門半島之有華人定居,是在南宋皇朝傾覆之際。當幾十萬南宋軍民乘船長驅到達澳門一帶,有的可能踏上這片半島汲取淡水、尋找食物,有的更可能將這片荒僻地辟成藏身之所。召集澳門半島上名為"永福古社"的沙梨頭土地廟,便相傳邕建于南宋末年。大約在南宋末年至元初,澳門半島上的望廈、(蟲右加豪)鏡等地,已是定居的居民點了。
在明成化年間,由居澳的福建莆田、泉州以及廣東潮汕等地的居民集資,興建媽閣廟。 始建時的媽閣廟,位于娘媽閣,初名海覺寺。媽閣廟歷史逾五百年,葡人商船最早來澳的,是在媽閣廟涉頭登岸,詢問居民地名。據說"馬交"(macau)之名乃由此而來,實為閩語娘媽的一音之轉而至。媽閣廟是天后廟,是澳門三大古廟之首。未有葡人來澳,便已有媽閣廟,便已有華人居澳。
關鍵字: 澳門 珠海 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