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風俗——舞醉龍
舞醉龍,又稱醉龍舞,是流行于澳門、中山、珠海一帶的活動。一般于每年農歷四月初八,即佛誕節舉行。2006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形式:澳門的舞醉龍是由魚商舉辦的,魚行在四月初八、初九休息。參加者首先在三街會館舉行開光典禮。舞者一邊飲用米酒,使自己醉倒,一邊手持木制的龍頭和龍尾舞動,在各區巡游。
起源:源于廣東香山縣。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為在200多年前的浴佛節那天,一個和尚來到香山縣一條小河邊洗澡,剛脫下衣服,一條大蟒蛇就直奔過來。那和尚拔出寶劍,把蟒蛇斬成幾截,丟在河邊。這時正好來了個老漁翁。只見漁翁似醉非醉地抓起蛇頭,又搬來蛇尾,胡亂地跳起舞來。這一舞,竟使那條蟒蛇死而復生,變成了一條龍,騰空而去。
另一種說法是,當時流行瘟疫,鄉民求助佛祖,抬著佛像路過河邊時,河中突然躍出一條大蛇,遭鄉民砍斷后血染河水。鄉民喝了河水除病祛瘟,都認為大蛇是龍的降凡,便創造出舞醉龍以志紀念。
龍船頭飯:在正午和下午三時,在營地街市、紅街市派發用蔬菜為主制成的龍船頭飯 (又稱長壽飯)。據說,食了龍船頭飯的人能夠長命百歲、丁財兩旺。
關鍵字: 代表作 佛誕節 廣東省 澳門 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