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技之鄉
提到“雜技之鄉人們多以河北省吳橋縣素稱。據有關史料記載,吳橋雜技歷史最悠久。相傳,吳橋是孫武后代的封地。吳橋姓孫的人也確實不少,以孫姓命名的村就有前孫、后孫、牌坊村等不下十多個村。吳橋古城東南面是一群土丘傳說是孫臏與龐涓打仗時擺“迷魂陣的遺址。土丘南面十里處有個孫公廟村,村東有座孫公廟,廟里供奉的塑像就是孫臏。吳橋人習武練雜技之所以早,據說與此有關。
1958年農田建設中,在吳橋縣小馬廠村發現一座南北朝東魏時期(公元534至550年)古墓。古墓的壁畫上對雜技藝術做了藝術生動形象的描繪。其中倒立、肚頂、馬術、蝎子爬等雜技表演更為逼真。此外,據《吳橋縣志》記載,明代閣老范景文(吳橋縣籍)曾在《游南園記》中記敘了當時在祭臺(吳橋舊縣城南門外)觀看馬戲的盛況:“至則數健兒在焉,見所乘馬,翹騰不勝,氣作命取,馳驟道上。于是,人馬相得,據鞍生風,蹄蹴電飛,著眼俱失急于霧于,細辯之,見馬上起舞,或翻或臥,或折或踞,或坐或騎,或搶或脫,或躍而立,或頓而側,時手撒轡,時腳躡靴,時身離蹬,以為勢脫將墜矣,而盤旋益熟,觀者無不咋舌,而神色自差矣。可見,吳橋民間雜技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當之無愧!
吳橋人練雜技有古老的傳統風俗。據記載,吳橋是廟會盛地,過去吳橋境內廟宇林立,庵寺錯落,廟會繁多,至今從廟宇命名的村就有張仙廟、霸天廟、雙廟王等不下十個,以寺命名的村就有大悟寺、張朝寺、石佛寺等也有十多個,以庵命名的村也有董家庵、牟家庵、大小馬家庵等不下十個。廟會上,除了做法事之外,都要舉行娛樂性的表演。其中以扮演奇禽怪獸的馬戲最盛,并出現了獅子舞。傳說獅子是避邪的神獸,佛教也把它當做護法神看待,百性也把它做為吉祥的象征。在行香走會中,總讓相貌威嚴的獅子在前面開路,緊隨其后的便是馬上技藝。廟會為雜技提供表演的場所,雜技為廟會招徠香客,兩者相輔相承,久而久之,便成了吳橋傳統風格。據《吳橋縣志》載,吳橋還有逢年過節“掌燈三日,放煙火,演雜戲,士女喧闐,官不禁夜的傳統風俗和冬春兩間,紅白喜事,喜慶豐收時,百姓們涌上街頭,或頭戴猛獸面具,或身著七色彩衣,競技獻藝,通宵達旦的風俗。
關鍵字: 吳橋縣 廟會 雜技之鄉 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