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陽北岳廟
按著五岳之神唐代封王、宋代封帝、宋后稱大帝的規矩,北岳神先后被封為安天王、安天元圣帝、安天玄圣帝、安天大貞元圣帝、安天玄圣大帝、北岳大帝等。其姓名不一,《緯書》稱登僧,《五岳真形圖》和《恒岳志》稱晨嵩,《封神演義》則稱崔瑩。北岳神主治江河湖海,包括淮、濟、徑、渭諸水,兼虎豹走獸之類,虺蛇昆蟲等屬。《云笈七簽》描述北岳神身著元流袍,頭帶太真冥靈冠,佩長津悟真印,乘黑龍,領仙人玉女七千人。
據《曲陽縣志》記載,漢武帝天漢三年 ( 公元前 98 年 ) ,即在今曲陽城西兩公里處建立岳廟。至晉魏改建為東西二廟,這當為北岳廟最早的發端。漢宣帝神爵元年 ( 公元前 73 年 ) 制常山 ( 即恒山古稱曲陽西北邊緣的大茂山為恒山 ) 。及至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岳廟隨縣城遷至今址。兩千年來,北岳廟一直作為歷代帝王祭祀北岳恒山之神的道教場所。唐、宋、元、明、清各代都以河北曲陽的大茂山為北岳,都投巨資予以修茸與擴建,曾有 39 代帝王前往或遣使祭祀,影響深遠。隋大業四年,隋煬帝楊廣親臨曲陽北岳廟祭祀北岳神,西域十余國皆來助祭,河北道郡守也齊集曲陽,并大赦天下。唐太宗李世民親撰祭文,唐僖宗光啟元年,晉王李克用刀親臨北岳廟祭祀。明洪武十年,魏國公徐達受太祖朱元璋委托,到北岳廟致祭。唐貞觀年間規定,年各一祭,牲用太牢 ( 即牛、羊、豬各一 ) ,祀官由都督、刺史充當,廟設廟令一人,齋郎 30 人,祝史 3 人。宋真宗時每年祭岳,遣使奉玉冊兗冕等祭品,設立道場,舉行祭奠,一連三或七晝夜不等。《曲陽縣志》稱曲陽寺廟多達七十余處,僅縣城一地就有四十余處之多,其緣故皆與北岳祭祀活動頻繁、規模盛大有關。難怪當時有人慨嘆曲陽頗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之風。自明弘治十五年( 公元 1502 年 ) 兵部尚書馬文升上疏改祀北岳于渾源州,到清順治十七年 ( 公元 166 。年 ) 巡撫胡來貢復請改祀北岳于渾源州,進行了長達158 年的改祀之爭,渾源之稱北岳經傳無可考,仍祀曲陽。更有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特為此親赴曲陽勘察,以“古之帝王其立五岳、之祭不必皆于山之巔,其祭四讀不必皆于其水之源的理由,寫下了不必因北岳廟沒建在山頂上而提出改祭的《北岳辯》雄文,現碑刻尚存。
關鍵字: 中軸線 人物畫 北岳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