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犢寨
抱犢寨歷史悠久,文化積淀豐厚,源遠流長的兵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相互交融,構成抱犢寨文化的主脈;寨頂老鷹峰及八卦陣西側的搗米臼、索道 站之西鑿有孔洞的系馬石、掩埋在寨頂索道站西側飲馬池以及從寨 頂出土的金代文物鐵釜(軍中造飯用)、箭鏈、鐵蕉蓉、無頭尸骨和谷家峪 村出土的古矛,展示了抱犢山兵家文化的濃厚積淀。
抱犢寨的佛教文化起源于南北朝時期,已有1500多年歷史。在山陰十八池東側,至今保留著南朝齊武帝永明十年(492)比丘僧,比丘尼的題名刻石,是山上年代最早的石刻。唐代,抱犢寨的佛教達到鼎盛時期,留下了大量的石刻造像。在山陽蚊龍洞內外,存有100多尊佛像,大者數米高,小則如雞蛋大小,反映了唐代不同時期的造像風格。在洞外石壁上,還有一座供養人像和唐代貴族婦女出家制度,更是彌足珍貴的佛教文物。 抱犢寨的佛教文化歷經千年而不衰。自唐代起建有抱犢山院,宋金兩代香火極盛,在天門洞、仙人洞等處留下了宋金時期大量佛像和摩崖石刻。值得一提的是,抱犢寨蚊龍洞珍藏著一通極為罕見的畫像殘碑。在這塊碑頭的側面刻有大明正德口年及刻制者姓名。正面并排刻兩尊佛像,莊嚴雍容。兩佛像間刻一明代太監模樣人物,正襟危坐。人像頂上刻一牌位,上有皇帝萬歲四字楷書。抱犢寨何以留下這等奇異造像,有待學者們認真考證。
道教文化也是抱犢寨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道教的淵源,可溯至唐代。自唐以來,抱犢寨始終是北方道教名山,許多史書及碑刻詩詞中有記載。明朝以后,抱犢寨佛教衰落,道教漸昌。據說元末名人張三豐游化至此,確立了抱犢寨道教的地位買下了屬于佛教的全部產業。在今抱犢寨金陰宮內有一株桃樹,據說就是張三豐當年植下的。另外,還傳說當年山上的石刻抱犢福地四字也是張三豐手筆。 從抱犢寨道人承嗣用字詩譜來看,抱犢寨道教確屬全真道三豐派。
關鍵字: 佛教文化 南天門 太行山 道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