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興寺游記
第一次去正定隆興寺是十三年前,所剩的唯一印象是古樹參天,青苔遍地。
十三年后,陰天,騎車去正定。
擺脫了寺門口賣香人的糾纏,踏入第一重殿天王殿。建于北宋的天王殿規模不大,殿中僅供金代木雕的大肚子彌勒,也叫布袋和尚。殿兩側是四大天王的雕像,他們是釋迦牟尼的外將,各居須彌山的一方,護持著東西南北各自天下: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
天王殿外,行走在石板路上,古樹參天蔽日,滿院的木槿正在開花,濃綠的葉子中點綴著繁星般的木槿花,淡紫的,雪白的。坐在樹陰下的石凳上,看濃蔭下那一層綠色的青苔,聽木槿花在風中悄然落下的聲音,寧靜,寧靜。游人不多,這里也不是正殿,因此也沒有嗆人的煙火,只有在樹枝上輕輕跳躍的小鳥,有一搭沒一搭地叫著。
迎面正前方是很開闊的石基,早已毀棄的大師殿正準備重修。
摩尼殿建于北宋,是寺院中價值最高的一座。正面佛壇上供奉著宋代雕塑的釋迦牟尼金身及他的兩位侍從迦葉、阿難,再兩側則是明代雕塑的文殊、普賢。
這背后是明代塑的很精美的五彩懸山,山上有數不清的羅漢、金剛,正中的菩薩左腳登踩蓮花,右腿屈起,雙臂環繞右腿。他左面是白象,右面是獅子。這是我所看到的最可愛最嫵媚的一尊菩薩了。寺院中一般的菩薩雕像多正襟危坐,或肅然站立,雖莊嚴神圣,但更讓人可敬而不可愛,只有一股頂禮膜拜的敬畏。而這尊菩薩卻更多了些人間氣息。他似乎行走了很久,累了,于是坐在路邊休息,蹺起腿來,微垂雙眼,那神情似乎馬上就要和對面的人攀談起來。他那飄動的衣飾,柔美的線條,清純可愛的面容更給人飛動愉快的感覺,為這大殿增添了幾分女性的嫵媚。他雖然端坐在五彩祥云上,可那神情真像是馬上放下右腿便能赤著雙腳款款走下來似的。他是活生生的,他不是一具僵死的泥塑,他全身都散發著清新的生命氣息。
大殿四周是以佛教故事為題材的壁畫,年代久遠,許多地方已脫落,但殘存的鮮艷色彩以及畫中人物飄動的服飾、圓潤的線條依舊昭示出曾經的絢麗。大殿正中巨大的匾額:龍象神威。兩側為:莊嚴有象祗隨心具足可知即色即空;幻化何因但應念而成自而無去無往。“無去無往”,好個無去無往,好個無牽無掛!
在摩尼殿逗留了很久。這座木結構的大殿陳舊不堪,高大、陰涼,那似乎要插入云霄的大柱和平整寬大的方磚仿佛吸走了所有聲音。站在佛像背后的陰影中,能嗅到一股說不清的味道,也許那是時光流逝時發散發的氣味。殿頂木梁上也許還留有前人的塵埃遺跡,可時光它匆匆而逝的腳步已等不下什么了。
走出去,一棵1600余歲的龍鳳槐,像其他很多地方的景致一樣,這對夫妻樹無外又留有一個有情人難成眷屬、于是死后化而為鳥、為蝶、為樹的傳說。龍鳳槐樹冠空中相接,樹根地下環繞。那對逃走的戀人若真的在此地屹立了千年,也該嘆息世上一幕幕重現的故事吧。
建于乾隆年間的戒壇是佛教徒通過一定儀式接受佛教戒律的場所,讓我想起花和尚魯智深五臺山出家儀式上的場景。壇上供明代銅鑄雙面佛像,面南者為阿彌陀佛,面被者為藥師佛。
戒壇外面開闊了不少,古樹下空地上東西兩處分別為慈氏閣與轉輪藏閣。慈氏閣建于北宋,有獨木雕制的高7.4米的立彌勒菩薩像。轉閣也建于北宋,中有直徑7米、八角形木制轉輪藏,即可轉動的藏經櫥。轉輪藏散發著陳舊的木頭味道,已經不轉了。媽媽說,以前來還轉過。
兩閣之北,分別有兩座碑亭,康熙碑亭與乾隆碑亭中各有兩朝皇帝所書的《御制隆興寺碑》、《重修正定隆興寺大佛寺記》。
前方正中則是寺院最高大宏偉的建筑大悲閣了。大悲閣建在高大的殿基上,還未走近,便聞得鼓樂奏鳴,殿前煙霧繚繞,一派香火鼎盛的樣子。這里又名佛香閣、天寧觀音閣,北宋開寶年間建。內有銅鑄千手千眼觀音,系北宋開寶年間趙匡胤敕令鑄造。高21.3米,為古代銅造像之首。現在的大悲閣是97-99年重修的。
跨過高高的門檻,舉首仰望這尊巨型銅像,四十二臂各持法器。雖然面目溫和慈祥,卻凜然生出莊嚴。閣內的木版樓梯十分陡峭,小心翼翼爬上二層。殿外上香的一個女孩在鼓樂聲中大禮叩拜,很久很久,叩拜與我近在咫尺的這尊銅像。心中有些感覺,卻又說不出。上到第三層,離銅像更近,他柔和的曲線,豐腴的雙肩,細長的雙目,我是這么近地在打量他。轉到后面的高臺上,迎面清風拂過,開闊無比。大悲閣東西兩側為御書樓和集慶閣,與大悲閣同時重建。重修后的大悲閣高36.21米,是繼布達拉宮重修后最大的古建筑維修項目。
大悲閣之后有有棵寺院樹齡最古的古槐,不知幾人才能合抱,只是樹身周圍的欄桿上掛滿了密密麻麻的祈禱福祿壽的紅布。忽然間很同情這棵老樹,年紀這么大了,還得管人間這么多人的幸福,哪如在大自然中自在來得快樂、真實?
最后的兩座殿為彌勒殿和毘盧殿。前者內有明代泥塑阿彌陀佛,后者的石須彌座上的銅像由三層蓮座、三層佛像摞置成,高6。72米,三層蓮座周身鑄刻一千尊小佛,每層蓮座上斷坐四尊頭戴五佛冠的毘盧佛,通體佛像1072尊,非常精美。
坐在大悲閣東側的石臺上休息,中午了,很安靜,不再有上午時惹人討厭的音樂。涼風習習,恍若隔世。不喜歡香火過于旺盛的寺廟,比如天津的大悲院。因為認為佛本是愛清凈守寂寞的,多少所謂善男信女的頂禮膜拜破壞了佛教的真義;也不喜歡過于熱鬧喧囂的寺院,以為單純的晨鐘暮鼓便是此中最美的音樂。可惜,寺院的這些清凈所在如今多已蕩然無存。
關鍵字: 天王殿 正定 隆興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