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隆興寺感受佛教文化
隆興寺始建于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時稱"龍藏寺"。 唐改額龍興寺。宋開寶二年(公元969年), 宋太祖趙匡胤巡境按邊駐蹕真州(正定)到城西大悲寺禮佛得知寺內所供四丈九尺的銅鑄大悲菩薩毀于五代,遂勒令重鑄大悲菩薩金身于龍興寺,并動建大悲寶閣,開寶四年(公元971年)興工,開寶八年(公元975年)落成,而后以此為主體采用中軸線布局進行擴建,形成了一個南北縱深、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宋代建筑群,龍興寺遂躍為"河朔名寺"。此后,元、明均有擴建和重修。清康、乾二帝出巡曾多次于此駐駕,拈香禮佛,以祈皇圖永固。兩度勒修使寺院達到鼎盛時期,被譽為"海內寶剎第一名區",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13 年)賜額"隆興寺"。
隆興寺現有面積85200平方米,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中軸線及其兩側。 南面迎門為一座高大的一字琉璃照壁,自三路單孔石橋向北依次為天王殿、天覺六師殿(遺址)、摩尼殿、牌樓門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康熙乾隆二御碑亭、大悲閣、御書樓和集慶閣、彌陀殿、龍泵牛亭、中軸線末端為1959年正定城內崇因寺遷來的毗盧殿。院落南北縱深,重疊有序,殿閣高低錯落 ,主次分明,是研究宋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重要實例。
天王殿是隆興寺的第一重殿,單檐歇山頂,七檁中柱式,是寺內建筑中最古老的一處。摩尼殿則是寺內規模最大的一座宋代建筑,平面呈十字形,重檐九脊頂,四面均出山花向前的抱廈,立體布局重疊雄偉,是北宋繪畫中此種式樣建筑的唯一展現。殿內各壁滿繪有以佛教故事為題材的明代壁畫,面積達500多平方米。 四抱廈繪"二十四尊天",內檐扇面墻外壁繪"西方勝景"幫"東方琉璃世界",檐墻則生動地描繪了釋迦牟尼降生、出家、苦行、成道、涅般等整個過程,聲勢浩大,線務流暢,色彩艷麗。背壁五彩懸塑倒坐觀音以其秀麗恬靜的面容、優雅端莊的姿態為世人所傾倒。1923年魯迅先生曾于北平山本照像館購得此觀音照片,并視若佛教美學佳作,陳放于自己的書案上。中軸線末端的毗盧殿內,明神宗御制的由三層蓮座和三層四方佛像摞置而成的銅造像形成了千佛繞毗盧的格局,造型獨特,精良,舉世罕見。另外,隋龍藏寺碑、宋代木制轉輪藏等也均享譽海內外。
大悲閣是隆興寺內的主體建筑,閣內供奉一尊北宋開寶四年奉采太祖趙匡胤之命修鑄的高21.3米的銅質千手觀音像。與滄州獅子、定州塔、趙州大石橋并稱為"河北四寶"。1992年由李瑞環批示、國家文物局批準對大悲閣進行落架修繕,恢復了御書樓、集慶閣。三閣并列,虹橋相連、氣魄恢宏、巍峨壯觀。如果說隆興寺是正定古城中的明月,那么分布在城內的四座古塔和其它古建筑,就猶如天際中的顆顆明星,與隆興寺遙相輝映。
天寧寺凌霄塔是一座木構為主一樓閣式塔,據載高十八丈,為一郡之巨觀。它所采用的對穩定塔身極為有利的塔心柱式結構形式在早期木塔中屢見不鮮,而現存實物則僅此一例。
廣惠寺華塔雖不及凌霄塔高大,但它的造型突破了常規,主塔雕塑華美,聳立正中,猶如巨型花束亭亭玉立,四隅小塔將其環繞,高低有致,主次相依,是我國現存花塔類型中之佼佼者。
臨濟寺澄靈塔沒有凌霄塔壯觀,也沒有華塔絢麗,但它是佛教臨濟宗的創始人--唐代高僧義玄禪師的舍利塔,故而被視為臨濟宗的發祥地,吸引著海內外佛教信徒,在中國佛教史上寫下了不朽的一頁。
開元寺須彌塔樸素無華,頗具唐風,它與我國現存唯一的唐代鐘樓并立于開元寺正殿之前,是研究唐代佛教寺院布局的典型實例。國內現存最早的五代時期的縣文廟大成殿,綿延12公里的古城墻等都以不同的形式記錄著古城的滄桑。
寺內存有隨、宋、金、元、明、清歷代碑石三十余通。龍藏寺碑為建寺之初所刻,以書法藝術著名于國內。
關鍵字: 隆興寺 龍興寺 龍藏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