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龍頭看海
金龍萬里有龍頭,
吐浪吞波更上樓。
燕趙風擊云水怒,
藍空如練死不休。
這是我在老龍頭下的礁石上聽風看浪時,隨口吟出的一章絕句。
長城自關城蜿蜒南下,在南海口急驟轉折與海岸平行,在距山海關4公里的渤海入海。長城入海的一端,俗稱“老龍頭”。猶如一條巨龍,在引頸戲水一般。“老龍頭”這段長城,筑于渤海之濱,伏在燕山支脈松嶺高地之上,長674米,墻體沿海岸線自然彎曲延伸,享有“中華之魂”的盛譽,它英姿勃發,每日迎風擊浪,被稱為萬里長城一絕。
從寧海城的城門,走進去,是一條上澄海樓的坡道,供守城的將士牽馬上下。有臺階的,是官道;沒有臺階的,是馬道。一步一級的臺階,很寬。據說,除了文人墨客喜歡來此臨江賦詩以外,皇帝也喜歡這里獨一無二的天海相容的壯觀。清朝的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四個皇帝,一共登臨澄海樓九次。其中乾隆帝來得最多,四十年中,先后五登澄海樓。皇帝們來,都要賜宴澄海樓,聯句賦詩,極盡風雅。拾級漫步,可以從容的想象朝廷官員穿著寬袖長袍,一步一叩拜,魚貫而上的樣子。
陪皇帝來的官員,當然是在工作,而皇帝呢,則是在享受休閑快樂了。這種“日理萬機”之間,仍不忘調節休整,益性怡情的做法,實在值得今天的白領們好好效仿。
站在樓外,望上去,這樓像是一個精致的藝術品,高高立在城墻上,俯視著大海,被人稱為“絕中之絕”。
樓的二樓正面,懸有一塊非常醒目的匾額,題寫著四個大字“雄襟萬里”,那是今人摹寫的,原題者是明代大學士孫承宗。樓的東西壁上還鑲有八首明清文人志士的詩作。樓的一樓正面,則懸掛著乾隆45年清高宗御筆親題的“澄海樓”的匾額,是皇帝派官員從北京專程送來的。
向下看去,那千年不變的老龍頭就架設在渤海的驚濤駭浪之上。銜接遠山,吞吐渤海,氣勢雄渾。受不了誘惑,徑直走過去,穿過照相留影的長隊,俯瞰大海,真有胸襟為之一寬的豪邁感覺。
海面無比的遼闊,深藍色的海面,將久遠的澎湃凝結著,一撥一撥的送到了海岸邊。遠處有一處棧橋,上面滿是各種古裝建筑,好像是“八仙入海處”吧。八仙怎么不在這老龍頭入海呢?難道是害怕老龍頭阻止他們嗎?
海岸邊,是一大片泛著金色陽光的海濱,密密麻麻的嬉水的人群中,我的同伴們正在與白花花的海浪捉著迷藏。
是呀,不準游泳,在岸邊玩玩水,也算是沒有白來一場啊。
我快步的沖了下去,融入到了歡樂的尖叫著的隊伍中。開心!
小孩子們在沙灘上挖洞,一個小朋友還真挖出了一個小蟹子,哈哈,小蟹子頭頂上還戴著一頂小小的螺殼。
我坐上了水中凸起的大礁石,正對著老龍頭,側耳傾聽大海的聲音,心中雄風激蕩,自我沉醉,于是有了開頭的那一首絕句。同伴說,這個姿勢,最美。
好像有點裝精喲。
不好意思,趕緊下來,輕輕地掬起一捧海水,藍色從指縫里流出,濺落在涌過來的波濤上,感覺就像在做夢一樣。
同伴們跑過來,拉起了我的手,一起奔跑到水里。一個浪頭排山倒海的翻涌著,朝我們迎面沖過來,嚇得我們互相抓緊手,快樂的大叫著,返身就跑,可是,浪頭調皮的猛追上來,把藍色的海水爽爽快快的潑濺在我們的背上。
哈哈,真是太好玩了。
鬧夠了,導游還帶著我們參觀了清代守城將士的“龍武營”。
關鍵字: 山海關 老龍頭 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