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龍頭游記
曾親身領略過天下雄關—嘉峪關的風采,又登上八達嶺體驗過“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豪邁。對老龍頭,由于各種原因更是情有獨鐘。今年暑期,單位組織到南戴河旅游,終于有機會實現這一夙愿了。
到達南戴河的第二天,在當地導游的帶領下,我們便向山海關方向進發。天公不作美,下起了瀝瀝細雨,我不禁在心里輕聲嘆息,難道老龍頭要以這樣的方式迎接我對它虔誠的來訪,或是它不愿讓我一睹它的真實容顏?然而,既來之則安之。近了,近了,終于來到了寧海城下。就在這時,雨也漸漸小了,慢慢停了。老龍頭真是跟我開了一個小小的玩笑!此時,放眼天際,一片迷蒙,整個天幕被潑上淡淡的灰青色,而空氣里夾雜著雨后蒸發而成的潮濕霧氣,宛如置身一層薄薄的紗中,感覺竟然有一種異樣的浪漫氣氛。心里頭在前面形成的不悅一掃而光,頓覺渾身無比精爽,于是便迫不及待地走入寧海城。
進入寧海城,依次經過龍武營,登完馬道,便到了澄海樓樓下。移步過去,抬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乾隆皇帝御筆題寫的澄海樓三個大字,二樓懸掛著明代大學士孫承宗手書的雄襟萬里。一口氣登上澄海樓,遠眺大海,水波澹澹,萬里江山如畫,胸懷果然有開闊之感,仿佛融入了這美景中,不禁想起王勃在《滕王閣序》里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位初唐才子若是面對此情此景,不知會激發出他怎樣的靈感和感悟。同時又想到大自然如此海闊天空,而人在大海面前卻如此的卑微。心里竟隱隱有了幾分失落感。慢慢下樓來,看過天開海岳碑,穿過靖虜臺,便到了入海石城的盡頭。這時,手扶城墻垛口,看著如雪的怒濤拍打岸石,任陣陣海風迎面吹來,對老龍頭的感覺也越來越清晰。經導游介紹得知,明洪武年間,為了防御女真族和蒙古族對邊境的掠奪騷擾,大將軍徐達奉命修筑長城,老龍頭應運而生。1565年孫應元修建靖虜敵臺,1579年民族英雄戚繼光又修建了入海石城。這便形成了老龍頭在萬里長城中特有的集海、城、樓于一體的獨特建設風格和精良布局。這座海中高墻,不僅是觀海看景的好地方,而且因其別具匠心的設計和絕佳的地理位置,構成封鎖海面進攻的制高點,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將視角逐漸拓寬,向遠望去,作家峻青《雄關賦》里的文字描寫被演變成一幅生動的畫面:萬里長城從燕山支脈的角山上直沖下來,一頭扎進了渤海岸邊,這個所在,就是那有名的老龍頭,也就是萬里長城的尖端。的確,北倚連綿起伏的燕山山脈,南衡碧濤萬里的渤海,長城這條巨龍穿過崇山峻嶺,承載華夏的滄桑,攜帶歷史的風塵,來不及歇息疲憊的腳步,一頭便扎入寬廣無際的渤海吮吸不止,一直延續了400年的風雨。
在老龍頭眾多離奇的傳說中,最多的是關于它的修建,我將這個疑問拋向導游,沒想到導游如數家珍,給我一一列舉并逐個駁斥,他說民間流傳最廣的是秦始皇用鞭驅石入海,筑入海長城40余里的傳說,這種說法當然不足使人信服。不過山海關當地流傳的戚繼光反扣鐵鍋修入海石城的說法倒似乎合乎常理,頗有說服性,因為康熙在《澄海樓序》中也說:“城根皆以鐵釜為基,過其下者,覆釜歷歷在目,不知其幾千萬也。”據說這種方法已經載入了建筑史冊,我雖很少涉獵建筑方面的書籍,但對此不敢茍同,只好付之一笑。
歷史上,老龍頭在明朝和清初曾經盛極一時,這從到處留下的珍跡墨寶和史料記載可以看出。然而,到了十九世紀中葉,老龍頭變成了帝國主義虎視眈眈的一塊肥肉,也成了他們入侵中國的跳板之一。1900年,澄海樓、寧海城在八國聯軍的炮火中毀于一旦,老龍頭被各國列強占領。隨后,老龍頭乃至山海關先后被英國、印度、日本侵略者占據,其間日本侵略者竟然在老龍頭占據營盤長達44年之久。這辛酸和屈辱的一頁,應當是每一個炎黃子孫不能忘卻的。
194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關解放山海關,老龍頭重新回到人民的手中,再次煥發出它的光彩。1985年,國家組織修復老龍頭,歷時8年,終于使老龍頭重放異彩,為萬里長城再現輝煌增添了重重的一筆。如今的老龍頭,占地約40萬平方米,由入海石城、靖虜臺、南海口關、澄海樓、寧海城、海神廟、濱海長城等七大部分組成,擁有城關樓臺碑廟宮、署堂宅祠陣營室、碾磨鍋錨廄牢井、園林灘海橋牌亭等28處景觀,每年都接待游客上百萬。
即將走出澄海樓,回望煙雨中的老龍頭越發美麗,不覺從內心發出輕輕的贊美:歷經滄桑的老龍頭并不老,相反,年輕富有活力。
在游覽老龍頭期間,還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在豎有“老龍頭”的石碑前,一向愛照相的女兒非要拉著我和妻子拍照留念,只好請旁邊的游客為我們照一張全家福,待到照片洗出來以后才發現,碑上只有“老頭”兩個字,“龍”字被女兒頑皮的笑容完全遮住,不過女兒的生肖恰恰屬龍,反倒增添了幾分獨特的創意,竟有“無意插柳柳成蔭”的感覺,這也成為此次老龍頭之行的又一收獲。
關鍵字: 南戴河 山海關 老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