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陽堡的記憶
(1)人生
開陽堡的記憶
阿咚很幸運,清明之前有甲乙兩撥朋友邀請去山西旅行。阿咚選擇了早出發的甲隊,還把乙隊計劃中的“開陽堡”推薦并挪用給了甲隊。于是我們也去開陽堡了。
問清楚了什么“開”,哪個“陽”,“堡”怎么寫,就到百度上查:
——開陽堡,即戰國時期趙國代郡之安陽邑,是陽原縣境內最古老的縣城和村莊,故開陽有“開陽原縣村莊先河”之說。
開陽堡位于陽原縣城東南,桑干河南岸。
《史記·趙世家》載,趙主父武靈王封長子章為代郡安陽君。漢時稱安陽縣,治所就在開陽堡。據《察哈爾省通志》載,今存的開陽堡為唐代所建。開陽堡規模不大,堡墻東西長305米,南北長232米,墻基寬5—8米,墻高8—10米,四周筑有墩臺16座。唐代建城時并未用磚石砌筑,整個堡墻是就地取材,用白堊土和黃膠土混合夯實而成。這種土黏性極大,雖經歷1000多年的風吹日曬、雨水沖刷,仍保留了原來的輪廓,有的地段基本完好,至今以手觸之仍感到非常堅固。開陽人在建造城堡時很講究周易八卦。堡內街區規劃,一改傳統的以南北中軸線為南北大街的格局,而采用南北兩條較對稱的大街,東西二條街,形成“井”字型結構,把整個堡分為九部分,稱“九宮街”。除中宮外,其余八宮均按后天八卦卦形設置街道。現在西北角和西南角仍就保留著“乾三連”和“坤六斷”的格局。其他街道雖幾經變遷,仍能看出一些八卦卦形的痕跡。
開陽堡的堡門建于離宮之位,全部采用石塊、石條壘筑而成,拱形門洞雖經千年完好無損。門洞內的鋪路石被行人踩得光滑如鏡,兩條被車輪碾下的車轍,似乎記述著古城滄桑的歷史。堡門上的玉皇閣面闊三間,四層斗拱飛檐,高兩丈有余,五脊六獸歇山頂。尤其令人驚奇的是四角的昂都雕刻成精美的象頭,如同一群在天河中飲水的神象。每一朵斗拱昂枋自成圖案,造型獨特,美觀堅固,表現了古代建筑師匠心獨具的力學原理和審美情趣。閣頂覆蓋琉璃瓦,更加顯得富麗堂皇。殿內已空,四周的壁畫也已斑駁不清。唐代的土木建筑能保存至今的很少,據說只有山西五臺縣的南禪寺和佛光寺。玉皇閣建于唐代,雖于清同治年間重修,但仍就保留著唐宋建筑的風格,堪稱塞外古代建筑中的瑰寶。
上午去的大同云岡石窟,中午從大同出發奔向開陽堡。剛進河北境內,天竟然下起雪來,雪飄過后太陽又露出笑臉,天藍藍的,云彩在飄,遠處的山戴上了白色的雪帽子……我們走走停停,比原計劃晚了一小時。而更讓人著急的事,從地圖上看該從“井兒溝出口”下高速,但由于該出口流量太低,收入不夠養活收費的人員,而將出口堵死。我們需要再多行15公里出口,加上回程要多30多公里,于是我們把車停在“出口處”,另租了一輛當地的小面前行,此時天上烏云密布,時間也似過晚了些,心里不免有些不暢。
糊涂說,和他一起出游,運氣總是好的。是的,前2天的經歷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可一回還靈光嗎?
當我們走進彌漫著牛羊糞便味道的古堡,陽光從云間沖了出來,天露出了大塊大塊的瓦藍。我在之后的一個多小時里,完全不再考慮什么構圖、元素,只是拼命地釋放快門,我想,那古色、破舊、淳樸、味道有足夠的勢能,讓我在不經意間抓住感動,抓住開陽堡的記憶。
(2)雨
(3)好奇
(4)墻
(5)時光
(6)年輪
(7)城里人
(8)門
(9)那時……
(10)音、像
(11)你好
(12)枯
(13)那邊
(14)過去
(15)開
(16)步步高
(17)在家的男人
(18)全面小康
(19)陽光
關鍵字: 南禪寺 桑干河 玉皇閣 陽原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