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明長城與八達嶺長城相媲美
清水河段明代長城,2001年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專家評價:從建筑結構到壯美程度,都可跟八達嶺長城相媲美。
欣聞今年國家出資保護維修清水河段明代長城,清水河縣也要隨之開發建設明長城風景區,記者近日走訪了清水河縣文體局等部門,一覽該縣明長城雄姿與沿線景觀。
從清水河縣城出發,沿順暢的公路,行程約一小時,便到達了北堡鄉口子上村明長城腳下。連綿的群山高坡溝壑縱橫,山脊上蜿蜒起伏的長城墩臺相連,一座座單獨的、成片的窯洞民居依坡散落,特有的自然環境和歷史文脈,孕育了明長城風景區獨特的人文風貌。
1804米的丫角山長城,只見長城如一條巨龍騰云駕霧,盤旋于崇山峻嶺之間,墩臺林立,烽燧炬列,雄宏迤邐,氣勢磅礴。站于絕頂,春風習習,寒意料峭,黃土連綿,仿佛狼煙滾滾,使人懷古之情頓生。
明長城清水河段于2001年6月15日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水河境內的明長城遺址,是明代萬里長城的中段,也是我區境內保存明長城最有歷史價值的一段,全長約150公里。長城的基寬和高度均在8米之上,敵樓底寬15-19米,高度在20-22米之間。長城線上,有敵樓、敵臺7000余座,烽火臺5000余墩,6座城堡,5座關口,險關水口、暗道無數。長城沿線,分布著古戲臺寺廟、青龍洞、四公主碑刻等遺址。
長城與黃河交匯處老牛灣,是登長城看黃河勝景的一大景點。登上山巔的望河樓,眺望塞外,黃河從天際滾滾而來,驚心動魄;近看高峽出平湖,漁船點點,聽歌聲陣陣,如詩如畫的景致盡收眼底,超凡脫俗。難怪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文物局高級工程師、長城保護專家羅哲文先生,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建設部高級建筑師鄭孝燮先生發表在《人民日報》的文章中這樣評價:“清水河境內的明代長城遺址,無論從建筑結構到壯美程度,都可跟八達嶺長城相媲美”。
下得山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四公主碑刻,底座與碑上部做工較為考究,石碑上書“四公主千歲千千歲德政碑”幾字,這是當地百姓為紀念四公主在此居住所立。縣文體局負責人劉建國介紹,四公主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六女兒,民間稱其為四公主,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皇帝繼承和親政策,將四公主嫁給蒙古喀爾喀敦多布多爾濟為妻,封號“和碩恪靖公主”,于是四公主肩負著與漢代王昭君同樣的使命遠赴塞外,為清王朝政權的穩定與邊疆的安寧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四公主于康熙三十六年從京城來到清水河境內,至康熙四十五年(1706)離開遷至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扎達海河北岸筑建公主府止,在此間生活居住了約十年左右。根據近年對四公主所經過的行程路線及四公主走后當地百姓為其所立碑記考證,四公主在清水河境內行居路線第一站應為北堡鄉口子上村。四公主一行在城關住下后,立即大興土木建筑。在金蓋山腳下修建宮邸(遺址在今縣工商銀行院,即四公主府),并奏請父皇撥良田四萬余畝,開邊撫民,整飭農田,開鑿“青龍渠”。今天公主府遺址已蕩然無存,“青龍渠”也毀于上世紀六十年代。據老者相傳,此府與現今保留的呼和浩特市清公主府建筑構局一致。
離四公主碑刻不遠處,有一處明代清泉寺戲臺,該戲臺建于明代崇禎年間(1628-1644年),因對面建有清泉寺寺廟,故得名。每年農歷五月十三都要在這里舉辦關帝廟廟會,廟會熱鬧非凡,附近的商人及三鄉五里的鄉親都來參加,祭祀、拜佛,看戲、交流。傳說過去長城沿線的土匪、路霸在廟會期間從不打劫來此的信眾。從明代興起至今,即便在文革時期,廟會也從沒有間斷過。2003年以來,廟會已逐步發展為節慶活動“長城民俗文化節”,將這里的民俗文化傳承下來。
明長城腳下北堡鄉老牛坡村還因1937年7月成立呼和浩特地區最早的農村黨支部而聞名。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老牛坡黨支部為革命軍隊輸送青年戰士,發展黨員,并發動群眾做軍鞋、送軍糧、抬擔架、傳情報,積極支援戰爭前線,留下許多令后人景仰的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1998年呼和浩特市把老牛坡黨支部確定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長城雄景關不住,引得游客紛沓來。2003年以來,英、德、法、日、意、俄、蒙等國的游客來了,山西、陜西、北京等地的游客也來了,每年約有三、四萬人來此登城觀景,感悟這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關鍵字: 八達嶺長城 國務院 建筑 清水河縣 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