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戰場潼關的點點滴滴
潼關
潼關歷史悠久,聞名遐邇。古潼關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馬超刺槐、十二連城、仰韶文化遺址等名勝古跡星羅棋布;風陵曉渡、譙樓晚照、秦嶺云屏等潼關八景,引人入勝。 潼關在東漢以前還沒設關城,到東漢末,曹操為預防關西兵亂,才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設潼關,并同時廢棄函谷關。據《通□ 》載:"自澠池西入關有兩路,南路由回阪,自漢以前皆由之。
潼關之戰示意圖
曹公惡路險,更開北路為大路。”建安時改山路于河濱。當路設關,始有潼關。 潼關以水得名。《水經注》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潼浪洶洶,故取潼關關名,又稱沖關。這里南有秦嶺屏障,北有黃河天塹,東有年頭原踞高臨下,中有禁溝、原望溝、滿洛川等橫斷東西的天然防線,勢成“關門扼九州,飛鳥不能逾”。漢潼關城在今城北村南。
潼關古城
到隋大業七年(公元611年),移關城于南北連城間的坑獸檻谷,即禁溝口。唐朝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又遷隋潼關城于黃、渭河南岸。宋熙寧元年十年(公元1068年月 1077年),遣侍御史陳洎擴建。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千戶劉通筑城,明洪武九年,指揮金事馬 增修城牌“依山勢而曲折”筑城墻,后稱明城。
潼關古城
清朝增修擴建,北臨黃河,南跨鳳凰、麒麟二山,東斷東西大路臨黃河南延上麒麟山;西斷東西大道靠河南沿上象山。城門開六處,每處各有兩洞,中有甕城相連。東門稱金陡,先名“迎恩”,后改“平藩兩陜”;西稱“懷遠”,后改“控制三秦”。南門有兩個,東邊的稱作上南門,先名“凌云”,后改“麟游”,再改“覽山”;西邊的稱下南門,先名“迎薰”,后改“鳳□”。
潼關老照片
北門也有兩個,靠西邊的是大北門,先稱“吸洪”,后改“霸英”。南北水關門有兩個,南邊北門筑閘樓七間,里設天橋;北邊門筑閘九間。六大城門,除南門無樓外,東西城各有兩個。潼水穿城而過,經潼津橋注入黃河。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馮玉祥修筑潼河大橋。
潼關秋色
城內建有金陵寺、鐘樓、望河樓、呂祖廟、閱書樓、象山祖師廟及牌坊、樓閣多不勝舉,古稱“金碧輝煌,映映川原。”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侵略軍隔河炮擊,飛機轟炸。國民黨軍隊借修筑工事之機,拆毀大量建筑物,西城門樓和箭樓被焚。 解放后,黨和政府又撥出專款,對縣城部分建筑物又進行了修復。不過,五十年代末,中央決定修建三門峽水庫,潼關城建筑物拆除。
關鍵字: 呂祖廟 建筑物 祖師廟 麒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