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廟
孔廟坐落在天津市南開區舊城廂東門內大街路北。明朝正統 元年(公元1436年)初建,是天津現存年代較早,規模最大的一 座古建筑群。孔廟原名“衛學,已有500 多年歷史。后因另有奉祀歷代 名將的“武廟,故相對地又稱孔廟為“文廟。孔廟外邊南頭,是丹墻青瓦的“照壁。東西兩側各有一古 老而頗富藝術性的過街牌樓,在橫額上分別刻著“德配天地、“道冠古今金黃大字,這是對孔子至高至上的頌詞。這兩座牌 樓又稱文廟碑樓,是孔廟坐落方位的標志,也是我國古代裝點街 景特有的建筑,來源于漢代的衡門。文廟牌樓始建于明代,后經 明朝萬歷、清朝康熙和民國年間重修。在兩根高大的木柱上,通過3 層橫額和雕龍華板,由一攢攢制作精巧的斗拱,支撐著3 座 “五脊六獸的四阿瓦頂。它不僅是天津地區僅存的兩座過街牌、樓,而且這種二柱三樓式木結構造型,也是我國現存牌樓中所罕 見的。 孔廟自建成以來,歷代修繕達20多次,其平面布局,仍然承 襲我國傳統的四合宮殿體系。“照壁之內,四進的院落,從南 向北,依次建有泮池、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圣祠和東西 配殿,其中有些是孔廟所特有的建筑和專用名稱。如泮池,是座架著石橋的圓形或半圓形的水池子,來源于《周禮》中的“辟雍 ,原意是周天子設置的四面環水的大學堂。人們踏上泮池,就好象進入了最高學府。
關鍵字: 半圓形 大學堂 天津地區 木結構 來源于 水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