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解文廟文化教育的發源地
根據史料記載,在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魯國的國君魯哀公便下了一道命令,將孔子的三間故居改為廟堂,每年都要按時奉祀。所以說呀,從春秋時期,就開始立廟祭祀孔圣人啦。西漢末年,孔子被封為衍圣公;后來唐太宗詔令全國“州縣學皆立孔廟”,由此歷代承襲。到了明清時期,全國的孔廟已經達1560多座,可見孔圣人在古代的影響有多么深遠。那么,咱天津的文廟又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呢?
文廟景象
天津文廟始建于明正統元年,即公元1436年,距今已有500余年歷史。因與祭祀歷代名將的武廟相對,故稱之為文廟。明清兩代,曾先后對文廟進行修繕、增建。如今的祠廟,仍舊保存完好,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成為天津城內現存年代最久的古建筑群。
昭君墓石雕
咱天津的文廟得以建立,得先感謝600多年前的一個人,他為了辦學校竟然把自己的家宅都捐了出來。他叫朱勝,是大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親戚,當時任天津左衛指揮使。一次無意中,他發現軍中的衛卒都是一些武職子弟,因為沒上過學,所以文化水平都不高,打架斗毆、擾亂治安是常有的事兒。朱勝尋思:如此下去,定會渙散軍心,擾亂政務。再有呀,永樂大帝定都北京后,天津也就成了水路和旱路的樞紐,大量的移民從四面八方涌入,天津人口開始迅速膨脹,教育也就成了當務之急。于是朱勝下定決心,無論如何要辦所學校。用咱現在的話說,那就是培養高素質人才,關鍵還得靠教育。1436年,提學御史程富提出上奏,請求在天津設立衛學。可問題是拿什么做校舍呢?“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呀!這回朱勝下下狠心,干脆把自己在東門里的一所私宅捐了出來作為校舍。您看,咱現在也興捐資助學,可600年前的天津就有人捐宅辦學。您說咱天津人了得嗎?(天津話)學堂建好后,朱勝又請來當時天津衛最有名的私塾先生在堂內講學。這就是天津建起的第一所官辦學校,也是天津文廟的開端。從此,咱天津有了自己的學校教育,文廟也成為天津近代教育的發源地。
關鍵字: 發源地 唐太宗 教育 春秋 衍圣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