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大師曹禺與天津的不解之緣
天津不但是中國北方人文薈萃之地,也是中國話劇運動的搖籃。這片藝術沃土為中國戲劇事業培養了一批卓有成就的藝術家。1910年9月24日,海河岸邊又誕生了一個新生命,他,就是后來蜚聲中外文壇的戲劇家——曹禺。
曹禺原名萬家寶,他的青少年時代是在天津市河北區意租界的一座小洋樓里度過的。幼年時的曹禺內心情感豐富,有著敏銳的感受力。13歲時,曹禺考入了天津有名的私立南開學校。南開學校校長張伯苓十分注重對學生人格的培養,把話劇活動作為一項重要的課外活動在校內推廣。在南開,曹禺遇到了他生命中極其重要的一個人——張伯苓校長的胞弟張彭春。
張彭春先后在美國哥倫比亞和耶魯大學研究教育和戲劇,把西方的戲劇理論,直接移植到南開新劇團。在劇團里,張彭春很快發現了曹禺的戲劇表演才華。曹禺成為南開新劇團的骨干。起初他擔任演員,演的多是女角色。他扮演易卜生名劇《國民公敵》中的女主角裴特拉、《娜拉》中的女主角娜拉,非常成功,引起文化界和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
新中國成立以后,天津人民藝術劇院先后排演了曹禺的名劇《家》、《日出》和《雷雨》,從1956年開始前后七次公演《雷雨》,該劇成為劇院的保留劇目。1981年天津人藝上演的第四版《雷雨》中,導演丁小平在原劇本上采用了意識流表現手法,并加入音樂和效果聲。丁小平回憶道:當時我把構思跟曹禺先生談了一下,曹禺先生就說:“我覺得不錯,真是還沒有人這樣做,但是我提醒你,一定不要為了形式而形式”。
2004年是曹禺先生的名劇《雷雨》發表70周年,天津市將修復他的故居。天津人民將永遠記著這位喝海河水長大的文化巨人。
關鍵字: 中國 戲劇家 海河 藝術家 話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