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看天津三大寶
由于天津的地理位置致關重要,清代在津城周圍要地曾建有炮臺七處,分布于海光寺西、馬家口、三叉河北、邵公莊東和城西雙忠廟等地。可三寶之一的炮臺是這七處之外的大沽口炮臺。大沽炮臺興建于道光二十年(公元一八四零年),有炮臺四座,安設大炮三十尊,駐軍八、九千人。
炮臺
一八五八年春,第二次鴉片戰爭后,英、法、美俄四國公使率領聯合艦隊二十余艘,向大沽口炮臺進攻,守炮臺的士兵奮勇反擊,打沉了聯軍軍艦四艘。但由于總督譚建襄畏敵先逃,炮臺終于被攻陷,聯軍長驅直入,迫使清廷簽訂了《天津條約》。戰后,清廷重新修建大沽口炮臺,在海河口南岸東沽村修建炮臺三座,在北岸寧河縣于家堡設炮臺兩座,在后墻營門設小炮臺二十五座,共擁有大炮六十四尊,防務比以前更為加固。
一九零零年,八國聯軍之役,大沽口外的軍艦三十余艘,向大沽炮臺猛功,守軍傷亡慘重,大沽終被攻占。辛丑條約后,八國聯軍先拆除了天津城墻,次年,即將大沽炮臺連同其他沿海炮臺、兵營盡皆拆除。從此大沽炮臺只剩下土基壘壘,成為歷史陳跡了。
鼓樓
鼓樓
天津衛三宗寶,鼓樓,炮臺,鈴鐺閣。明朝永樂二年(公元一四零四年),天津設衛筑城,當時,這座"衛城"只不過是土圍子。經歷了大約九十年,到弘治六、七年(一四九三——一四九四),才砌成磚城。
修建了東、西、南、北四個城門的城樓和四處城角的角樓。位于城中心的鼓樓,也是在這個時候修建起來。即距今四八八---四八九年之間。名為鼓樓,實為鐘樓。這座鼓樓高三層,樓底的一層,是用磚砌成的一座方臺,下寬上窄,辟有四個拱形門洞,通行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在這座臺子上,修建了兩層樓。第一層供奉觀音大士,天后圣母,和關羽岳飛等。樓的第二層,懸有重三百斤的鐵鐘一口。
樓前有清代天津詩人梅小樹撰寫的木板對聯:"高敞快登臨,看七十二沽往來帆影;繁華誰喚醒,聽一百八杵早晚鐘聲。清末的另一位天津詩人周楚良在一首竹枝詞里寫鼓樓撞鐘的景況說,本是鐘樓號鼓樓,晨昏兩度代更籌。聲敲一百單零八,遲速'鍋腰'有準頭。原來守鼓樓的是一位駝背的老人(俗稱駝背為"鍋腰),他每日早晚兩次敲鐘,每次各敲五十四響,作為城門晨昏啟閉的信號。光緒庚子年,八國聯軍侵入天津,城墻被拆除,獨獨留下了鼓樓幸存。不久,樓為消防隊占用,作為了望臺。民國十年,直隸省長曹銳,天津警察廳長楊以德,照原樣重建,樓頂大梁上改復綠瓦,較前更為美觀。重建后,把鼓樓四個城門的名稱鎮東,定南,安西,拱北,請名書法家華世奎書寫,并重書了梅小樹的對聯。這座鼓樓,碧瓦丹楹,煥然一新重新成為津門一景。解放后。由于天津城市的發展,舊城中的交通量大增,鼓樓遂被拆除。
鈴鐺閣
鈴鐺閣
鈴鐺閣位于天津縣城外西北角,初名稽古寺,建自唐代,寺內存有《大藏經》全卷。明萬歷七年,(公元一五七九年)建藏經閣,重檐四出,甚為壯觀。閣角裝有風鈴,鈴聲可遠聞數里,鄉人因呼為鈴鐺閣。
康熙三十八年,住持含光和尚又重修一次,清代文學大師朱彝尊曾為文以記其事,并描述其登臨時的感懷:夕陽在衣,風鈴錚然;翔鳥上下,為之目曠神儀。光緒十八年,不慎于火,延燒及藏經閣,房子及所儲存的大藏經都化為灰燼。公元一九零一年,嚴范孫、高凌文、王世蘭等倡議以稽古書院舊址改辦新式中學,名為天津普通中學,但由于習慣大家叫它為“鈴鐺閣中學”。在其校旗校徽上,鈴鐺作為其主要標志。
關鍵字: 大寶 天津 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