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廣東會館–百年華誕見證歷史滄桑
在天津老城廂距離鼓樓僅僅幾十米的地方,有一片沉靜、古樸、韻味十足的傳統建筑,這就是廣東會館,它是天津市至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裝修最精致的清代會館建筑。
天津地區會館類建筑何止一二,大風之所以對廣東會館情有獨鐘,主要原因是大風祖籍乃是廣東順德大良,這是一份故鄉情懷!當然,算起來大風已經是在天津出生的第四代廣東人了。
天津位于九河下梢,元代以來就是“漕運”的樞紐。所謂“漕運”是指中國古代政府將所征收財物(主要為糧食)經京杭大運河水路解往京師或其他指定地點的組織、管理和運轉的總稱。
在我國物流方式以“漕運”為主的年代,天津作為華北地區最重要的水旱碼頭,每年夏秋兩季漕船、商船集中停泊于三岔河口一帶,各地商賈云集,外地貨棧林立,聚集了眾多來自天南地北的商人。
天津近代史上記載,外地人在天津曾陸續建立過二十余家會館。
什么是會館呢?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對會館是這樣注解的:“會館,是同省、同府、同縣或同業的人在京城、省城或大商埠設立的機構,主要以館址的房屋供同鄉、同業聚會或寄寓”。在今天看來,會館實際上就是同鄉會,是同鄉們的一個政治、經濟與社會活動的場所,近代很多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都與會館有關。
大約 300 年前,廣東商人就與福建、潮州的商人結成商船隊到天津經商。他們的商船,船頭油成紅色,上面畫有大眼雞,被稱做“大眼雞船”。每年春天,當季風刮起的時候,他們便滿載貨物,浩浩蕩蕩,沿海北上,經渤海灣,順海河進入天津。
日久天長,這些商人逐步形成了建幫(閩幫)、潮幫和廣幫 3大派系,為了營業、團聚方便,他們集資興建了“閩粵會館”,成為最早出現在天津的會館之一。會館由三幫輪流值年管理會館。但是,閩粵會館后因內部發生經濟糾紛而終止運營。
到了1860年,天津已被開辟成通商口岸,成為當時華北地區的工商業重心。這時廣東人在天津經營的行業已經達到了二十多種,商號也有二百多家。特別是當外國勢力入侵之后,天津的洋商隨之不斷增多。這時廣州和香港的買辦也隨著商船來到天津。也是在這個時期,清朝政府選派出國的留學生也陸續學成回國。一大批廣東籍留學生云集天津,廣幫的勢力逐漸壯大。
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時任天津海關道的旅津廣東人士唐紹儀,為了聯絡鄉情發展鞏固廣幫勢力,倡議集資籌建廣幫會館。唐紹儀聯合陳昭常、梁炎卿等人倡議,由陳昭常(時任吉林巡撫)撰文,號召募捐,一時各界同鄉主動捐款。唐紹儀首捐銀四千兩,怡和洋行買辦梁炎卿捐銀六千兩,連同廣幫商號及在唐山的同鄉,共捐銀十四萬七干余兩。
會館在天津英商怡和洋行買辦梁炎卿的主辦下籌建,館址選定了當時天津城絕對市中心,在鼓樓南大街購置了原鹽運使署舊址的土地,計地23畝。會館于 1904年2月12日動工。
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一月十四日新會館落成,取名廣東會館,到今年恰巧是一百周年。
當時,廣東會館的主要功能是,當廣東商人初到天津時,可以第一時間落腳會館,站穩腳跟后再以會館為平臺圖謀發展。會館不僅提供基本的住宿等服務,也是商務洽談、同鄉聚會、節日娛樂的場所。
廣東會館建設初期規模宏大,整體用地23畝多,建筑設計上既體現了我國嶺南的建筑風格,又融合了北方四合院的特點,是中國罕見的木結構建筑藝術珍品:會館大門的瓦頂和墻體為青磚灰瓦的厚重北方風格,而不采用南方黛瓦粉墻的輕透作法。但是進入大門之后,滿目嶺南風格的設計,使鄉人鄉情由此引發,回家的感覺油然而生,這正是這座經典建筑的魅力所在。
院內各個廳堂之間都有廊廈相通,館內交通風雨無阻,各個房間內部裝修華麗。
會館除門廳外還包括正房、配房、戲樓、跨院和套房組成,其中以戲樓為主體建筑。建設會館的磚瓦木料大多從廣東購買,以保證嶺南特色的原汁原味。會館周圍還建造了鋪房、住房300 多間,并且設立醫藥房,供廣東同鄉休息養病。在會館東南面還修建了“南園”,當年南園里設置桃花林和葡萄園,景色清新幽雅。
廣東會館的建立不僅推動了南北物資交流,也為天津當時的文
關鍵字: 華北地區 南大街 天津海關 清代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