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笏園
十笏園,建于光緒十一年(1885年),位于濰城區胡家牌坊街。明清之際為縉紳邸宅,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丁善寶改建為私人花園,因此又名丁家花園。又因其地甚小,人喻之為“十個笏板。清末狀元曹鴻勛題名“十笏園。園內水木清華,建筑布局新巧,融我國南北方建筑藝術于一體。園內有春雨樓、漪覽亭、水簾洞、小瀑布等景點。壁上鑲嵌“揚州八家鄭板橋、金農等人真跡石刻。清代濰縣縣令,著名書畫家鄭板橋書畫真跡和碑刻陳列在園內。十笏園被國內建筑界譽為“北國園林,能繞水石之盛者,以此為最,于1988年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園址南部臨街“倒座一排,院內前部以水池為中心, 四周配置四合式庭院。建筑軸線東、中、西 3條,各布庭院三、四進不等。東路主體建筑碧云齋原為丁氏居室; 西路主體建筑誦芬書屋、深柳讀書堂、秋聲館與靜如山房等,為丁氏私塾和客房;中路為花園中心,十笏草畫位于水池前;四照亭居于池中,硯香樓、北廳位于最后。水池東岸堆疊半壁假山,山頂、山腳配置蔚秀亭、落霞 亭、漪嵐亭和穩如舟等亭舍;水池西岸經矩形游廊南通西跨院,北達春雨樓和硯香樓庭院。池岸以太湖石堆砌 自然駁岸,將半壁山和游廊呈弧狀連接一起。三路共建亭、臺、樓、榭 24處,房舍 67間。其中山頂落霞亭為 1949年以后增建。為突出硯香樓前的空間效果,對假山上下的四照亭、穩如舟、蓬萊三仙島、蔚秀亭、漪嵐亭、小滄浪亭等建筑景點,均采取小尺度構筑。在造景處理上,池東以摹擬自然景觀為主,建筑為輔;池西則以建 筑實景為主,仿自然駁岸疊石為輔,虛實呼應,富而不俗,是一處兼具江南、江北園林風格的私家小園優秀實例。1978年濰坊市博物館遷于此,并按原貌進行了局部維修。1987年國家撥款進行維修,現為膠萊平原西部歷史、民俗和鄭板橋書畫收藏研究場所。
關鍵字: 書畫家 博物館 建筑界 文物保護 濰坊市 自然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