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第一古村朱家峪–石頭寫就的古歌,溫文爾雅
朱家峪位于山東省會濟南市近郊,自駕車30分鐘左右即到。濟南市南部有一條東西走向的通衢大道叫做經十路,出濟南后這條路被標號為 g309 也就是309國道,沿309國道向東行駛50公里,就到了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故里章丘市,這一段50公里的道路寬闊整潔、花團錦簇被稱為百里世紀大道,車到章丘下309國道南行3公里即到朱家峪。從濟南長途汽車站乘坐公交車只要45分鐘即可到達。朱家峪村位于章丘市官莊鄉的胡山腳下,原名城角峪,后改名富山峪。明洪武二年,朱氏進村,因系國姓,故改名朱家峪至今。朱家峪自明代以來,雖經六百年歷史風雨滄桑,仍較完整地保存了原來的祠廟、樓閣、石橋、故道和古泉,彌足珍貴。 朱家峪為梯形聚落,上下盤道,高低參差,該村三面環山,北依平原,南達胡山與圣水靈泉,東依長流泉,西連半井龍泉與胡山森林公園。 村南頭,文峰獨秀;莊北首,文昌閣樓危聳;筆架山偎依著村西首。該村有大小明清古建筑近二百處,大小石橋九十九座,井泉六十六處,自然景觀一百余處。被專家譽為“齊魯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標本”。平心而論,就民居建筑的風韻而言,朱家峪遠遜于周莊、烏鎮、西遞等江南名鎮以及徽商、晉商苦心經營、聚族而居的村落。一個北方貧瘠的山村,是無法與物華天寶、小橋流水的江南水鄉相比,也無法與肇始中國近現代商業、金融業,爾后衣錦還鄉大興土木的徽商、晉商們相比的。然而,略顯貧瘠的朱家峪卻自有其魅力所在,古樸之外,充盈飽滿的書卷氣撲面而來:在這里文脈傳承中涵養著內在的獨特氣度,連山水風物似乎都透著文雅。這里有門曰禮門,有閣曰文昌,有樓曰魁星,有山曰文峰,曰筆架,足見了朱家峪人對文教的尊崇與堅守。 朱家峪有兩座學堂,大約建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如今均完好無損,青磚灰瓦,古樸莊重。村北高臺地上三進院落的宅院是村小學,那是山村最氣派的建筑。 村子中部的一座二層樓房是女子學堂,據說,這里是山東最早的女子學堂之一。村中的朱氏家祠,則奉南宋大儒朱熹為遠祖,且朱氏一脈也確能恪守朱夫子“耕讀傳家”的遺訓,勤勉力田,渾樸和睦,尊師重教,代代傳承,終至這遠山陋野中考出了舉人進士。如今,進士府第依然不失儒雅氣派,肅立村中,盡管,它已顯蒼老。明末朱振典五歲考取貢生,精理學,有文望,著有”三字經注疏"一書行世。民國年間,朱秉憲畢業于北平政法大學。是章丘歷史上最早也是最具影響力的大律師。 如今,在朱家峪還保留著有一座完整的私塾,是一個緊湊的四合院,右邊是廚房,左邊是書房,正對著主人的居室的則是一座兩層的藏書樓,它的主人朱逢寅,因為教出了兩個有名的舉人,被皇帝賜予了“明經進士”的榮譽稱號。舉目四顧,游人難免會產生書香滿襟的感覺吧!說起朱家峪的起源,始于明朝初葉,當時在經歷了元末明初長期的戰亂以后,山東的廣大區域人口凋零,土地荒蕪。明朝初年朱家的先祖朱良盛從河北遷來,住進了胡山腳下的山洞。 一個遮風蔽雨的屋頂,一條潺潺的溪流,一口甘甜的水井,一片可以耕種收獲的土地或山坡。 這些中國古代農耕社會的核心要素構成了一個流離失所的農民的全部夢想,于是朱氏家族在這里安頓下來,并日益繁衍和壯大起來。
關鍵字: 309 50 李清照 濟南市 章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