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富陽
富陽概況交通地理富陽市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貌以“兩山夾江為特點,天目山余脈綿亙西北,仙霞嶺余脈蜿蜒于境內東南和西南部。平均海拔300.5米,江南主峰杏梅尖海拔1067.6米,為全市最高點,最低處皇天畈,海拔6米。全市河流均屬錢塘江水系,富春江橫貫市境中部,流程52公里,納淥渚江、壺源江、新橋江、常綠溪、龍門溪、青云浦、大源溪、小源溪、漁山溪等,沿錢塘江注入東海。全市低山、丘陵面積廣大,地貌類型復雜。境內低山、丘陵面積1385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75.7%,水面積占5.6%,平原谷地占18.7%,故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稱。境內有低山、高丘、低丘、谷地、盆地、平原等多種多樣地貌。低山為境內地勢最高處,山勢挺拔,脈絡清晰。較集中分布于東南部。總面積309.1平方公里,占市境面積16.9%,占山地面積22.3%,海拔均在500米以上,相對高度大于400米,系東南部仙霞嶺往東北延伸余脈,山體連綿,重巒疊嶂。一脈由蕭山入境,起自向鐵嶺,向北偏西延伸形成里山、漁山,最高峰安頂山,海拔790米。一脈由諸暨入境,仍向北編西伸展,與漁山、里山相連,構成整個東南山區。主峰有馬鐵山、龍皇山、白洋尖、龍門山、萬春山、杏梅尖,海拔均在800米以上,其中杏梅尖拔達1067.6米,為境內最高峰。高丘分布在低山外圍,分布范圍廣,面積631.9平方公里,占市境面積34.5%,占山區面積45.6%。海拔250~500米,相對高度200~400米,坡度組合20deg;~30deg;。低丘分布在低山、高丘外圍,盆地四周,或錯落于沿江平原和盆地之中。總面積444.62平方公里,占市境面積24.3%,占山地面積32.1%。海拔50~250米之間,相對高度50~200米。灰巖丘陵在境內分布較有規律,古生界灰巖主要分布在龍羊,面積132.1平方公里,占灰巖總面積93%。常安、龍門和淥渚等鄉鎮也有零散分布。中生界灰巖主要分布在中部鳳凰山的淥渚 、鹿山和受降等鄉鎮,面積較小。谷地包括境內東南低山、西北高丘、低丘、灰巖各類地貌之間的河流沖積、洪積形成的階地、河谷小平原、河溫灘地和河床。面積80.3平方公里,占市境面積4.4%。境內平原,根據成因和地表形態,分為沿江平原和新登盆地。沿江平源包括沿富春江兩岸平原和海積皇天畈瀉湖洼地。沿江平原自西南向東北延伸,兩側寬窄不等,面積279.7平方公里,為境內耕地最集中分布區,占市境耕地總面積50%以上。其范圍由富春江往南至北,直到南、北丘陵外圍階地。海拔在8~10米,坡度1~2deg;。新登盆地,面積58.6平方公里。地勢西、北傾向東南,淥渚江切割低丘形成開口。其支流由東、南、西、北呈向心狀匯集于盆地之中。盆地內土壤分布,均以各支流為軸心,由河床至盆地外圍分別向兩側呈清水沙培泥沙土黃泥田爛泥土田。丘陵山麓為砂質紅壤或礫石紅壤。盆地內部受各支流切割,田塊零亂,呈階梯狀逐級向東南下降。富陽市位于浙江省北部,東接杭州市蕭山區,南連諸暨市、西鄰桐廬縣,北與臨安市、余杭區、西湖區毗鄰。地理座標為:119deg;25rsquo;120deg;19.5rsquo;,北緯29deg;44rsquo;45quot;30deg;11rsquo;58.5quot;;市境東西長68.67公里,南北寬50.37公里,總面積1831.22平方公里,平原約占17%,水面5.4%,山丘75.9%,故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稱。區內水陸交通發達。水路經富春江、錢塘江、杭州灣可抵杭州、上海、寧波、無錫。陸路有貫穿全境的320國道、沿江一級公路與滬杭、杭甬、杭寧高速公路相連。距杭州國際機場50分鐘,距杭州火車站僅半小時。富陽行政區劃 鄉鎮(街道) 面積(平方公里) 行政村(個) 村民小組(個) 居民區(個) 社區(個) 富春街道 103.95 33 19 春江街道 36 22 東洲街道 73 27 鹿山街道 66.3 17 高橋鎮 104.03 37 受降鎮 54.3 11 春建鄉 44.73 11 新登鎮 179.92 71 4 胥口鎮 67.98 24 淥渚鎮 83.19 26 永昌鎮 49.54 11 萬市鎮 155.14 29 1 洞橋鎮 147.62 25 大源鎮 104.27 34 1 靈橋鎮 55.94 27 常綠鎮 49.31 15 里山鎮 25.43 13 漁山鄉 41.42 12 上官鄉 27.07 9 場口鎮 58.36 50 1 新桐鄉 47 14 常安鎮 63.31 36 環山鄉 38.47 19 龍門鎮 27.17 11 湖源鄉 127.75 27 歷史沿革富陽市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富春江下游,屬杭州市所轄。地理坐標為北緯29deg;44'~30deg;12'、東經119deg;25'~120deg;09',東接杭州市蕭山區,南連諸暨市,西倚桐廬縣,北與臨安市、杭州市余杭區接壤,東北與杭州市西湖區毗鄰。市域東西長69.7千米,南北寬49.7千米,總面積1831.21平方千米。富春江斜貫中部,320國道穿越全境。市政府駐地富春街道桂花路25號,距杭州市區37千米,為杭州市西南屏障。富陽歷史悠久,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置縣。初置縣時幅員遼闊,轄境含今桐廬、建德等地。三國吳黃武四年(公元225),析富春縣地置建德、新昌(后改壽昌)、桐廬3縣。次年(公元226),又置新城(后改新登)縣。富陽、新登兩縣建置以此而始。富陽古稱富春。新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改名誅歲。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復名富春。東晉太元十九年(公元394),為避簡文帝生母宣太后鄭阿春諱,更名富陽,富陽之名始于此。新登初名新城,五代后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太祖朱溫為避其父朱誠諱,改名新登,新登之名始于此。富春之地,春秋屬越,戰國屬楚。秦漢以后,隸屬多變。隋、唐直至宋、元、明、清,均歸杭州府(臨安府、杭州路)所轄。民國時期,初屬錢塘道,民國16年(1927),廢道直屬于省。民國27年(1938)改屬第一行政區,后又多次變更,至民國37年(1948),改隸第四行政區。1949年5月4日富陽解放,初屬臨安專署,1952年改為省直轄,1955年劃歸建德專署。1958年12月,改屬杭州市至今。富陽歷史上曾兩度撤并。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并入錢唐(后改錢塘)縣,大業三年(公元607)復置;1960年8月并入桐廬縣,1961年12月復置。新登歷史上曾5次省并。三國吳黃武七年(公元228)并入桐廬縣,西晉太康十年(公元289)復置;旋又廢入富春,東晉咸和九年(公元334)復置;隋開皇九年并入錢塘縣,大業三年復置;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并入富陽縣,永淳元年(公元682)復置;1958年10月并入桐廬縣,1961年12月又從桐廬縣析出,劃歸富陽縣。1994年1月18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撤銷富陽縣,設立富陽市,行政區域不變,隸屬關系依舊。全市設鄉鎮、街道25個,總人口有63萬余人。
關鍵字: 富春江 富陽市 總面積 杭州市 桐廬縣 距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