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海塘
位于寧波鎮海城北的后海塘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杰作。它東起與招寶山對峙的巾子山麓,西至俞范鎮嘉燮亭,塘體蜿蜒伸展,全長4.8公里,塘面寬3米,高9.9至10.6米。遠遠望去橫亙其間的石砌海塘尤如一條銀色的巨龍傾伏東海之濱,氣勢非凡,雄偉壯觀。后海塘原為一道擋風、堵水的護城屏障,始筑于唐乾寧四年(公元897年),距今已有1090余年歷史。當時修的是土塘,因“常有沖決之虞,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改作石塘,但仍抵御不了颶風狂浪的沖擊,多次潰塌。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縣令王夢弼為抗風潮侵襲,具狀上呈,懇請朝廷撥款修塘。王縣令經過廣泛調查,博采眾議,認為“單石薄土奚能永固,遂于風濤頂處改建夾層石塘576.5丈,次要地段修石塘396丈,新建石塘51丈,修北面坍城表里810丈。他親臨工地指揮,歷經三秋,才把舊石塘改筑成新砌石塘,形成城北巨障,其夾層塘設計之精良,工程之浩大,為浙江省沿海所罕見。以后近百年未曾大修。直到清道光十年(1837年)以來,又屢遭颶風惡浪,土石潰決,不得不幾經整修、改建、加固。解放后,后海塘仍是鎮海、江北地區的重點防洪設施,于1957年,1964年兩次修葺。到20世紀80年代,因城區發展建設需要,在塘外又筑“鎮北和“灰庫兩條新塘。至此,這一投工百萬,利民800余年的石砌“巨龍才完成了它捍城防汛的歷史使命。如今,這條凝聚著古代勞動人民勤勞智慧和力量的石塘已成為寧波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海內外賓客游覽勝地,是人們茶余飯后新的休憩和游樂場所。清晨,這里煙霞飄渺,天地一色,是晨練的好去處;傍晚,燈火閃爍,一片繁榮景象,那是浙江鎮海石油煉化總公司煉油車間的煙囪噴出的火焰在跳躍。當你漫步鎮海城區最熱鬧的城河東路盡頭,沿著環城公路向北看海塘,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與招寶山對峙的巾子山麓,巾子山“山形卓立,形如巾幘,來到山腳下,拾級而上,登臨山巔,清涼的海風便撲面而來。極目遠眺,塘內是鱗次櫛比的房屋樓宇,塘外過去是一望無際的海涂,現在是鎮海口正在開發的新區。沿著塘身東往西走,塘下護城河水波光粼粼,塘體上新栽的夾竹桃樹郁郁蔥蔥,形影婆娑,置身于此情此景中,定會使你流連忘返。如果你留心觀察,還會發現石塘中段和西端半掩在地下兩只碉堡的痕跡,這是鎮海人民抗擊日寇入侵的歷史見證。石塘的東西兩端各有一處歇涼亭。東首巾子山上古有八面樓,為邑之官宦吟詩飲宴之所,今已改建成仿明石亭,內置張世杰紀念碑,有全祖望《張太傅祠堂碑記》。相傳南宋德
關鍵字: 一望無際 夾竹桃 極目遠眺 紀念碑 郁郁蔥蔥 鱗次櫛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