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觀潮
"錢江秋濤"聞名國內外,觀潮始于漢魏(公元一世紀至六世紀),盛于唐宋(公元七世紀至十三世紀),歷經2000余年,已成為當地的習俗。觀潮之日,尤在農歷八月十八日前后幾天,路上車如水流,人如潮涌。遠眺錢塘江出海的喇叭口,潮汐形成洶涌的浪濤,猶如萬馬奔騰,遇到澉浦附近河床沙坎受阻,潮浪掀起三至五米高,潮差竟達九至十米,確有"滔天濁浪排空來,翻江倒海山可摧"之勢。不同的地段,可賞到不同的潮景:塔旁觀"一線潮",八堡看"匯合潮",老鹽倉可賞"回頭潮"。 古時杭州觀潮,以鳳凰山、江干一帶為最佳處。因地理位置的變遷,從明代起以海寧鹽官為觀潮第一勝地,故亦稱"海寧觀潮"。 錢江觀潮位于杭州東北45公里海寧鹽官鎮。如此壯麗景觀,世上只有二處,一是南美洲巴西的亞馬遜河,一是錢塘江。為古今中外觀潮者所傾倒,稱為"天下奇觀"。 海寧潮分日潮和夜汐,夜汐又名半夜潮。很多人認為半夜里看不清楚,根本不值得一看,這是完全不對的。 去年與家人一起到浙江海寧將日潮和夜汐都觀賞了。 2007年9月25日(農歷八月十五)23點左右到了鹽官。半夜的潮水更具誘惑力和震撼力,海寧潮除了要用眼睛觀以外,更重要的是要用耳朵聽。半夜里,觀潮人少,江上一片漆黑,看不清楚,但如千萬駿馬奔騰而來的聲音卻在老遠就能聽到,而且感覺比白天的聲音大。另外最重要的是觀夜汐可以想象,聽著震耳欲聾的潮聲,自己可以想象潮有多大,這樣的感覺非常美妙。只是拍的片子不是很好,因為潮水是隨即眨眼而過,不能重復的。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2007年9月26日(農歷八月十六)上午,我們趕到海寧當地人稱之為大缺口的地方,觀看錢塘江大潮。具說12點左右潮到,我們11點就到了。找到比較滿意的位置,不能在烈日下暴曬,就租了一個涼棚,耐心地等著。江堤上已經站滿了人,人聲嘈雜,焦急等待著,這時不知誰喊了聲“聽,來了”,仔細聽去確實聽到一種轟隆隆好象汽車發動機的聲音隱隱傳來,近處,錢塘江表面好象還平靜,遠望去,錢塘江依然在煙霧中。稍許已經可以模糊看到一線銀白正在緩緩推進,聲音也越來越大。這時有人問,這是什么聲音?是不是什么機動車發出來的聲音?這當然是潮聲。細聽下,他和其他的任何聲音都不同,很有氣勢,好象這聲音是從天上壓下來的,又象一列奔馳的火車,正緩緩駛來。此時此刻,如果我們不是站在這堅固的高高的堤壩上,一定早已被這種氣勢震撼了。這時,忽然有人喊道:快看啊,來了。所有人都撲到江堤上,只間遠處,水天之間,一條白線正在滾滾而來。。。。。。。。當剛剛看到一條很小的白線時,那水線仿佛是被什么忽然在江面上畫出來的,但是隨著那白線漸漸推進,就已經可以感受到一點氣勢,那水線仿佛是被什么驅趕著似的,沿著錢塘江江堤涌來。滾滾長江去復回,蛟龍飛處響如雷,萬千人盡回頭望,一片銀山駕海來。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時空仿佛在剎那間被凝固,近處潮水尚未到的江面開始暗潮涌動,仿佛在不安的帶著戰栗的心情在迎接著什么,而已經很快推進的潮頭,仿佛呼嘯著奔來。大概在幾分鐘的時間里,潮水就到了我們腳下的位置,潮水浪浪相逐,挾風帶雨而至,卷起的黑色的浪濤和黃色的潮水翻滾攪動在一起,驚濤拍岸。。。。。。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還沒有回過神,結束了。其實潮水不大,但是也可以感到一種氣勢,而站在高高的堤壩上的觀潮的我們顯然很失望。但不管如何我還是被這種氣勢震撼。假使我們不是站在這高高的堅固的堤壩上,那么當那潮水奔馳而來時,那種震撼的如雷鳴般的潮聲,那如萬馬奔騰般的潮水,那種震撼沒有親臨的人們一定是沒有體驗過的。對我們來講,大不大無從說起。總算是觀了一次壯觀的錢塘江大潮。潮頭繼續奔騰著向前,留在我們眼前的是渾濁的江水和奔涌的浪濤。或許這是一種精神吧,似水流年里,讓我也可以有一次這樣傲立潮頭,激揚澎湃一回的時候吧,此生亦無憾了。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關鍵字: 喇叭口 水 米高 錢塘江 錢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