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寧海--錚錚鐵骨
貼近了寧海這些堅硬的石頭,我對那臺州式的硬氣更多了一層理解。柔石、潘天壽、方孝孺,這些寧海的優秀兒子,在我的印象里,無不鐵骨錚錚。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明初靖難之變中的方孝孺之死,是明史繞不開的一個沉重話題。方孝孺,他是剛正不阿的大儒,還是迂腐愚忠的書生?到他的故里,我們能否找到答案?方孝孺紀念碑矗立的地方,如今是溪下王村的地盤了。六百年前,這兒應該叫溪上方。我們在溪下王村村民主任和方孝孺第十八代孫的引領下,踏上地頭小徑,卻已經難以尋覓方氏當年的印痕。盡管如今這里都是姓王的居所和農田,但溪下王村預留了一大片土地,說是要歡迎方氏后人遷回祖居地。兩村向來友好,原以溪而分,上方是方氏,下方是王氏。在跨過小橋時,方指著橋墩中一塊深色的條石,告訴我們這里記載著方氏的史料,還依稀能看出字跡。惠帝建文元年(1399),其叔燕王朱棣發動爭奪皇位的戰爭,當時方孝孺是皇帝的寵臣。朱棣奪得皇位后要他投降并命他起草詔書,他卻寫了“燕賊篡位”四字,并擲筆于地,且哭且罵:“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朱棣發怒說:“汝不顧九族乎?”孝孺奮然作答:“便十族奈我何!”朱棣氣急敗壞,恨其嘴硬,叫人將方孝孺的嘴角割開,撕至耳根。孝孺血涕縱橫,仍噴血痛罵,朱棣厲聲道:“汝焉能遽死,當滅十族!”朱棣一面將他關至獄中,一面搜捕其家屬,逮解至京,當其面一一殺戮。最終,朱棣就在九族之上又加一族,連他的學生朋友也因此而受牽連。這就是亙古未有的“滅十族”,總計873人全部凌遲處死!入獄及充軍流放者達數千。方孝孺面對屠刀視死如歸,誓死不屈,這可謂感天地泣鬼神!受到后人的無限敬仰和贊頌。但另一種截然相反的評說,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方孝孺之死的真正意義。當我們冷靜、客觀地面對歷史時,我們應當作出這樣的評說:指責方孝孺愚忠自私不顧親人安危的說法是片面武斷的,“便十族奈我何!”只寥寥數字,而這當中會有多少未能言表的史實。據史料所記載,被朱棣誅殺的也非方氏一族。方孝孺之死固然是忠于氣節,但更多的是忠于制度,方孝孺為人不免空疏迂闊,但決非是愚忠二字所能涵蓋的。 在沒有到潘天壽故居前,我早就知道大師的國畫身價日隆。仿佛天才,他的作品正如他早年的名:天授。他精于寫意花鳥和山水,他的指畫也可謂別具一格,成就極為突出。他的蒼鷹寒梅,他的蒼松寒石,他的山水幽蘭,不僅筆墨蒼古、凝煉老辣,而且大氣磅礴,雄渾奇崛,具有懾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現代結構美。1969年初,他被押往家鄉游斗,回杭州途中在一張香煙殼紙背面寫下絕筆詩:“莫此籠縶狹,心如天地寬。是非在羅織,自古有沉冤。”同年4月,重病中被押往工廠勞動,由于心力衰竭引起昏迷,送醫院搶救,此后即臥床不起。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走進柔石故居,迎面就是一棵蔥郁的桂樹。如果不選擇主義,以他當時并不很貧寒的家境,柔石的一生雖談不上富足也會平順。“他的家鄉,是臺州的寧海,這只要一看他那臺州式的硬氣就知道,而且頗有點迂,有時會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覺得好像也有些這模樣的。”“無論從舊道德,從新道德,只要是損己利人的,他就挑選上,自己背起來。”他就這么舍生取義,在一個暗夜被敵人殺害于上海龍華,他就這么成了魯迅先生難以忘卻的記憶。“但那時我在上海,也有一個惟一的不但敢于隨便談笑,而且還敢于托他辦點私事的人,那就是送書去給白莽的柔石。” “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罷。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將來總會有記起他們,再說他們的時候的。”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據說柔石的筆名取自于他家門前石橋上不知何人所題的“金橋柔石”幾字。現在的寧海早已經跨入了全國百強縣行列,財政收入超過了三十億。我忽然覺得,寧海人真正找到了一座金橋,這就是一年一度的徐霞客開游節。這一個金點創意的確是一個上佳的載體,將寧海與世界對接,將寧海與臨海與海寧區別了開來。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從字面上看,我總認為寧波遠不如寧海大氣。這次采風活動,《人民文學》的主編李敬澤先生和副主編寧小齡先生都參加了,作家們在飯桌上戲湊出了這么一副對聯:寧波寧海寧小齡,治家治國治天下。橫批是:寧靜致遠。我想盡管是戲作,但寧靜致遠用在寧海身上還是貼切的。 五月十九日,在五一九廣場的徐霞客開游節開幕式,應該是寧海連續第七屆的盛大節慶了。不管五月十九日能不能成為中國的旅游節,但徐霞客出寧海西門這一史實在其游記中只寥寥幾筆,卻讓寧海將它做大了,這應該是寧海人的絕妙創意和偉大創舉,也許只有神奇山海的寧海才有如此大氣魄如此大手筆。通過這一個載體,寧海大踏步走向了世界。
關鍵字: 印象 臺州 寧海 方孝孺 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