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義熟溪橋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武義熟溪橋與永康西津橋均為廊橋,稱為“姐妹橋”,聞名于世。 有人把廊橋稱為世界橋梁的“活化石”。 中國古廊橋主要分布在浙江和福建省,僅浙西南部山區的景寧、泰順等地就保存著200多座古廊橋。 據我國著名橋梁專家清華大學陳志華教授,以及一些專家,對全國300座古廊橋考察后,認為熟溪橋是古代“廊橋之祖”。 永康的西津橋,被譽為“世界四大歷史名橋”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鄉的程陽橋,均采用熟溪橋的結構方法建造。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1986年8月27日,《光明日報》報頭"偉大祖國"欄目上刊登熟溪橋照片,稱之為“我國現存古代橋梁建筑中的藝術珍品。”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熟溪橋位于武義市中心,橫跨熟溪,連接熟溪南、北路。橋的西面不遠有解放橋。東面是壺山橋。 熟溪橋始建于宋開禧三年(1207年)。當時縣主簿石宗玉為免除百姓涉水過河之苦,獻出俸祿,籌集資金始建成露天橋,鄉民為感其恩,遂稱為石公橋。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明隆慶四年(1507)重建,改名熟溪橋。后經多次修葺。 八百多年來,.熟溪橋歷經滄桑。 1942年5月,日軍侵占武義時,曾拆橋上的房屋,鋪加了一條鐵軌,直通郊外的螢石礦區,幾乎每天盜運螢石通過熟溪橋,剌激當地人民的心靈。1945年,抗戰勝利,當地第一件事就是修復熟溪橋。 1986年落架大修,橋梁、枕木、橋屋等全部去腐換新,維持原貌。 2000年6月23日,特大洪災沖塌部分橋墩,全縣人民獻資捐物予以搶修,歷時八個月,古橋英姿重現。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熟溪橋為重檐歇山頂木結構建筑。十墩九孔之木廊橋。長140米,寬4.8米。 橋廊建橋屋49間,橋中建亭閣。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橋廊分三道,中間通車橋中樓閣高聳,重檐翹角,甚為壯觀。 廊柱與梁匾上,沙孟海等名家書法,各具風骨。儼然一個書法展示長廊。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如今,熟溪橋的交通功能逐漸弱化,而成為當地人民的休閑場所。 橋屋兩側以橋凳聯成,行人歇憩其間,看看江景,吹吹江風。橋上橋下皆成風景。“遙見人從橋下過,恍疑舟向鏡中游”。 現存古橋梁中堪稱“江南一絕”的熟溪橋,是我國古代橋梁建筑中的一朵奇葩。(見載于《中國橋梁史》和《中國名勝詞典》)也成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熟溪橋夜景
關鍵字: 300 教授 活化石 清華大學 福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