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一線天景區
蟠踞在一線天北面。相傳曾有仙人騎虎吼嘯其上,故名。其實“虎嘯之聲,來自巖上一個石洞,山風穿過洞口,有如虎嘯,聲傳空谷,震撼群山。虎嘯巖四壁陡峭,屹然獨聳,幾與大王峰相仿。其登巔的路徑,宛轉曲折,仿佛登天的云梯。從巖底盤折而上,到了半壁,有一上覆危崖,下臨絕壑的巖洞,名“駐真洞。此洞深廣可容數十人。清康熙年間崇安縣令王梓游此,見其洞前臨西溪,便改名“虎溪洞,刻“虎溪靈洞四字于石壁,赫然醒目。從虎溪洞再往上,便是天成禪院的故址。這里,上面巖壁斜覆,下面山溪回流,地勢既高敞,又幽深,所建房屋,僅有四堵土墻,不施片瓦,風雨不侵。夜晚身居屋內,抬頭可見星月,側耳可聞水聲,仿佛“置身星月上,濯魄水云中。禪院右壁,有一道久負盛名的泉水。它進出于石隙,循崖而流,因而水石相激之聲,若小兒呀呀學語,故名“語兒泉。按明吳拭《武夷雜記》記述,這道泉水“濃若停膏,瀉杯中鑒毛發,味甘而博,啜之有軟順意。所以有飲茶嗜好的,每每攜帶茶具來此,取泉烹茶,得天然真味。從禪院北行,繞出巖背,下了茶坡,便踏上了登頂之路,這是一條就崖鑿筑的磴道,其陡峻驚險之狀,并不亞于接筍峰的“龍脊、“雞胸。而在絕頂上,又有一條深不可測的裂罅,猶如大王峰上的投龍洞。其間橫架一橋,左右無所依靠,人在橋上,命系其間。因此,石壁上鐫有“定命橋三字。虎嘯巖不僅具泉石之趣而且還是個“溪深可潛,徑隘可守的屯兵之處。據《武夷山志》記載:清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武夷山區的農民為反抗清王朝的統治和民族壓迫,在陳德容、霍武等人領導下,以虎嘯巖為據點,揭竿而起,占領崇安縣城達數月之久。隨之又轉戰建陽、建甌等地,威震閩北。這次起義,雖以失敗告終,但余波不已。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又有建陽賴響兄弟,聚眾數百人,在虎嘯巖一帶,修筑寨柵,謀劃起義,但因事機泄露,遭到了官府的鎮壓。在武夷,一巖而兼有群峰之勝的,唯有虎嘯。所以,虎嘯巖可說是一處“極目皆圖畫的佳境。
關鍵字: 一線天 可說是 大王峰 揭竿而起 武夷山 虎嘯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