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禪寺游記
福州大學后門看到了寺院的一個屋檐角,也許是詫異于屋檐的造型和絢麗的色彩,我竟然執著于要到這座未知名的寺院之中觀賞。于是,我沿著紅色的高高的院墻走了近20分鐘,終于慕“影”來到了寺院的正門,也總算知道了這寺院的“芳名”:怡寧西禪寺。 走進寺院,印入眼簾的便是綴滿了果實的芒果樹、荔枝樹和龍眼樹。芒果樹在福州的大街上見過了,已經沒有初見時的驚喜,只是這里的果實沉甸甸的垂下來,我站著就伸手可摸。也是第一次站在芒果樹下輕撫這入拳頭般大小的青色的果實,不由多看了幾眼:芒果樹葉是橄欖形的,芒果大多是一枝一個的“獨生寶寶”,不過當然也會有4、5個兄弟姐妹一枝的情況。遠遠望去,倒與桃子有幾分神似與形似。偶有先成熟的芒果,已經變成了淡淡的橙黃色,點綴在叢叢的翠綠中甚是可愛。荔枝樹上的荔枝就只能用鮮艷來形容了。墨綠色的樹葉,成串的艷紅的果實,強烈的對比色更襯托出荔枝的鮮嫩多汁,勾起人無限的食欲,只是寺院內有明文規定不可以采摘樹上的果實,因此也只能是可遠觀不可“近品”焉。 南國的寺院與我常見的風格有很大差別,首先是院落很寬敞,多池塘,多古樹。池塘皆名為“放生池”,里面養了大大小小很多龜。龜平時就趴在塘中的浮木上曬太陽,一有什么食物就開始群體哄搶。塘中還有許多尾金色大鯉魚,有食物的時候就從塘底浮上來,加入壯觀的哄搶隊伍。許是在寺院里呆久了,小龜們也通了靈性。當我頑皮的拾起地上掉落的荔枝想砸它們的時候,警覺的小龜們早已經鉆入水中避難去了,偶有呆頭呆腦的幾只還趴在木板上一動不動,頗有些大佛風范。 其次就是建筑上的差別了。這里廟宇的屋檐檐角非常花哨,似是一條鏤空的翻卷的龍,顏色也是極絢麗,白、青、紅相互映襯。建筑更高大,更有氣魄。 寺院中有一磚塔名曰:報恩塔。該塔有15層,底層放著某位大師的舍利塔,每一層都開放。塔中兩層會后一個平臺,貢放一座約兩米高的菩薩,從一開始的尊者到后來的觀世音、彌勒佛、如來。越上面的菩薩在佛教的教義中地位也越高。塔中的壁畫描述了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坐化成佛到后來普渡眾生的傳奇故事,雖稱不上精妙,但總也值得好好觀賞。到了塔頂,仍然很寬敞,不由想起蘇州的北寺塔。11層的木質結構塔,只開放了7層。走樓梯的時候腳底下就是不堪重負的木板吱呀聲,心里很害怕會否把木板踩塌。到了7 層的時候就只有巴掌大塊地方了,不得不彎腰穿出門洞。在報恩塔塔頂,一覽西禪寺的全景,一覽福州城的全景,也算有點“一覽眾山小”的味道吧。 古廟中還值得一提的就是一棵大榕樹,居在放生池的一角,縱橫錯雜的枝條幾乎獨立成了一座水中小島。想起小學課本上對榕樹的描述,現在實物就在眼前,頓時覺得有一種前所未有的貼切。榕樹的樹干很光滑,大多數都是橫向發展,有很長的濃密的棕色的“胡須”垂下,這胡須就是榕樹的懸根。“胡須”遇風偶有飄蕩,整個樹就像一個慈眉善目的老者。 在寺中走了一圈,又累又渴卻沒有一個賣水的地方。如果從旅游景點的角度,這似乎是仍待改善的地方;但是作為佛門重地,少沾染一些俗氣也算是好事吧。后來因為酷暑難當,走入寺中的一戶人家要水喝。老人家非常和善客氣,把晾好的涼開水端出來,還給了一個熱水瓶說不夠再倒。堂前有一個燕巢,燕子媽媽忙碌地飛進飛出哺育著巢中嗷嗷叫喚的乳燕。也許只有這樣善良的人家才能夠與這燕子和平共處,燕媽媽也因為其和善才會擇其居而入來繁衍生息。佛說,這就是因緣。
關鍵字: 福州大學 色彩 芒果樹 造型 龍眼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