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閩狂奔福建永定土樓游記)
1月31日,年二十九清早起來,天有點陰,并且有點冷。帶著一點小雨。走出福裕樓的院門,小河對岸就是最小巧的土樓,如升樓。我們順著小河閑走了一陣,見到土樓就進去轉轉。然后,我們走到村口,叫了兩輛摩托車,去看南溪著名的環極樓、衍香樓和振福樓。環極樓不算太大,但講究頗多,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院子中沒有祠堂,只是個空曠的院子,在院子正中擊掌或者說話,能聽得到清脆的回音,十分有趣。此樓最著名的就是曾經抵抗過7級地震,當時震出了一條3米多長近30厘米寬的大口子,后來竟奇跡般地愈合,只存一條裂縫而已。我不是學建筑的,從科學角度想不明白,只覺得不可思議。衍香樓倚山伴水,極有情調,潺潺流水從樓邊經過,清亮的水聲如同古樂,悠遠綿長。衍香樓的樓主是位和氣的老大爺,我們到的時候他正在院中掃地,他說,衍香樓歷代都是讀書人,所以有這么個“書香門弟世代流傳”的名字。在土樓后方不遠,還有一巨大的方型土樓的殘垣,樓主說,那里曾是書房,后來給火燒毀了。放眼看去,那么龐大的一段土墻屹立不倒,雖然已經是廢墟,但還有頗具震撼力的威嚴。振福樓據說是振成樓的姐妹樓,外土內洋,有鑄鐵雕花的欄桿和花崗巖石柱。不過總體上來說,永定的土樓群落都已經是比較成熟的旅游地點,雖然這里的人純樸和善,也沒有貴得離譜的收費,但一切的恰到好處的分寸把握始終傳達著一種清晰的信息,即我們是游客,他們正在接待我們這樣的游客,并努力讓我們高興。再回到湖坑的土樓群,接近正午,太陽已經出來了,氣溫明顯升高。我和田上草爬上小山坡拍振成樓的全景。說心里話,這棟被稱為“土樓王子”的著名土樓讓我沒有任何激動和渴望的情緒,甚至談不上喜歡,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它過于洋氣的緣故。不過站在小山上遠遠的看它還是相當享受的。在不少土樓里都能看到一盤叫《土樓交響》的vcd,是指揮家鄭曉英女士在振成樓舉行的交響音樂會,并結合著客家的風光片斷。也都能找到不少關于振成樓的照片,好多是在振成樓門口廣場上的活動,有舞獅子,好象還有敲大鼓,具體記不清了,反正照片中的振成樓前停滿了車,站滿了人,振成樓的圓圓的黃土墻上高懸著“歡迎來到土樓”的標語。一定是我的問題,這樣的照片總讓我渾身冒冷汗。站在永定的土樓文化村里,我不知道我究竟是不是真的為土樓而來。因為當我面對高大的土樓的時候,竟然沒有那種“我來到土樓啦”的歡樂感覺(這樣的句子在網上我看到了幾千遍)。我望著土樓,土樓也望著我,我對它是敬畏的,出于對它建筑的古老,它文化的悠遠,在我心里,它甚至是一個奇跡。然而我出發前對它的渴望卻不能形成面對它時的激動,甚至沒有愉悅。我總覺得有一些人為的或是其它的不可名狀的因素,讓這戒備森然的古老城堡去竭力表現一種溫婉的嫵媚,讓我不知所措。比起不少古文化的旅游點來,永定土樓群保存完好,規模龐大,氣度非凡,他的居民也是最為清醒的,他們對自身的旅游價值有明確的認識,對如何繼續開發也有自己的打算,這都是能讓我感到滿意而舒心的。然而只有滿意和舒心,那種明確的游客和主人的關系卻如同隔在我和土樓之間的玻璃,任憑主人如何親切的笑容,任憑我如何努力地接近,我和土樓永遠是界線分明的兩塊。也許是剛從培田出來,面對青山綠水間的小村莊,我更想要一點親近。中午我們找了一戶極小的餐館吃了一份牛肉圓米線,這是目前我們吃過的福建小吃里頭最讓我們滿意的,牛肉圓不大,是碎牛肉和地瓜粉絞拌之后做成的,肉圓非常結實,很有嚼勁,我喜歡。吃飯的當口田上草談定了一輛車,送我們去高頭看承啟樓,然后去塔下村看張氏家廟。
關鍵字: 南溪 小河 摩托車 永定土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