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石室巖
又稱伏虎巖。位于城區西郊二公里處的山上。山上有多處石洞,曾出土過新石器時代的遺物,相傳為古人穴居之所。唐代妙應禪師在此建寺,傳說出入常跨兩只馴虎,故名。明成化年間(約1470年)寺頹。明萬歷五年(1577年)陳經邦重建。沿著百余級石階蜿蜒而上,兩邊松石夾峙如墻,摩崖題刻點綴其間。路旁有篆體“伏虎巖”。由此拾級而上,即刻便到“石室巖精舍”。其南側有一座玉皇殿,前有一對透雕龍盤八仙石柱。寺后聳立著一座七層四角形磚塔,奇峭古樸,別具豐采。寺旁有塊巨石,突兀于群巖之上,長約2丈,形似舌頭,人稱“龍舌石”;石下有洞穴,其上有古榕盤石而生,枝繁葉茂,蒼勁挺拔。樹下有乘風亭。春天的早晨和黃昏,石室巖常有云霧飄浮于奇巖怪石、叢林灌木之間,翠峰碧樹,煙云繚繞,時隱時現,真個是“綠樹迷離古剎前,縹緲云山深莫辨”。故有“石室藏煙”之勝景,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石室巖附近還有仙跡、虎源、卓錫泉、曲水池、涅般木 臺、海印石、天仙庵等諸景。
關鍵字: 傳說 福建 西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