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飯亭
方飯亭景區介紹文天祥(1236-1283),宋末政治家和詩人。字宋瑞,又字履善,自號文山。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從小敬仰歷史上的忠臣義士,二十歲中狀元。德佑元年(1275年)任贛州知府,當時元兵大舉進攻江南,他在江西募義軍,北上抗擊。次年,元兵逼近南宋國都臨安(浙江杭州),他以右丞柏樞密使的身份出使元營,慷慨陳詞,堅強不屈。不料南宋政府又派人前去求降,文天祥被元兵扣留,被迫北上。經鎮江時,他乘夜逃脫,歷盡險阻到福建招募將士,輔助端宗再次起兵抗戰。祥興元年(1278年),在廣東海豐五坡嶺遭元兵襲擊,兵敗被俘。第二年,元兵押著他經海道至崖山(今廣東新會南海中),準備破滅南宋朝廷的最后根據地,受到宋軍的頑強抵抗。元將張弘范逼迫文天祥給保衛崖山的宋軍統帥張世杰寫勸降信,文天祥嚴正拒絕,并把途中寫下的《過零丁(伶仃)洋》一詩給張弘范看,以表明自己的心跡。詩中lsquo;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rsquo;的名句,一直被后人所傳誦。崖山戰敗,宋朝滅亡。文天祥被押送到燕京。途中,他想以死報國,乘機逃脫,均不成。囚禁上,元統治者百姓百般折磨,軟硬兼施,終不得逞。《正氣歌》就是他在獄中寫下的千古不朽的作品。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283年初),從容就義。歷來到此瞻謁的人多,留待傳世者也眾。從詩中均可見文天祥的浩然正氣之深入人心。佳作俯拾皆是,膾炙人口,激勵人心。文天祥在五嶺留下的浩然正氣,潛育著代代風流人物的成長。清代農民起義首領黃殿元等與近代的彭湃、丘東平、柯麟、陳尤其、黃鼎臣、鐘敬文、鄭重、李寅、王曼等,自幼均在這里受到教育和熏陶。明代和清代曾多次重修方飯亭。現存的方飯亭是解放后重修的,文天祥的像碑是原存的。現在,游方飯亭的游人更加紛眾,其中不少國際友人漂洋過海而來,來感受文天祥的一腔正氣。
關鍵字: 從容就義 俯拾皆是 千古不朽 深入人心 漂洋過海 膾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