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村”天天新龍船入水
端午將至,廣東到番禺大石上漖村這條被稱為“龍舟村”的小村里興旺得很,造船基地天天都有新船入水,越近端陽下水越多。
老人正在扎龍舟
新龍船忙下水
踏進上漖東環路,沿河涌一片全是簡陋的連片棚架,走近才發現這些高大的棚內“藏龍臥虎”,龍舟一只連著一只,只只尾部朝著水面方向。“距端午只有十來天了,每天各處來迎接新龍船的人絡繹不絕,”黃師傅指點著,“你看每家廠下水處、村前水閘鋪滿炮仗紅屑就知道了。”造一只傳統龍舟,流程有開料、放樣、雕刻、裝嵌、校正、成型、打磨、上色裝飾等。人手足夠一切順利時,一星期就可以下水了。
番禺民間文藝家協會民俗專家屈九介紹,上漖、夏窖村從清朝已經開始造龍舟,歷經300多年,至今已是海內外聞名的龍舟基地,造船廠多是祖傳家業,手藝非常精良。每年都有龍舟出口到世界各地,廣東省約八成的龍舟都產自番禺。傳統龍舟下水有一套儀式,要擇取吉日良辰,供上金豬、米酒、果品,燃香燭、放鞭炮,打出自己村族的錦旗羅傘熱鬧一番。
造舟好手不多
上漖一帶現存約15家龍船廠。有黃氏、盧氏和陳氏一批造舟好手現存約二十多人。69歲的黃根師傅是第四代傳人,他已退休10年,仍然“落手落腳”干活。現在他正在為一只舊龍舟作維修保養,而這只龍舟是20多年前他親手制作的,正是因為信得過他,村民仍不惜用機船拖送兩百里運來。記者見到,每家廠棚上面,都吊著幾只大龍舟,原來這是一些村因為船只維修、河涌淤塞、村莊征地等各種原因將他們的船拿來這里托管的。75歲的盧伯是造龍舟手藝首屈一指的,他告訴記者,標準龍(15米長比賽用龍),重約800公斤;傳統龍短的約20米,可容40人;長至48米,可容84人,曾經最長的達50余米,可容百人,“這種龍一般用傳統坤甸木制作,一般都有3到5噸,適宜表演,小心保養一兩百年不成問題”。
這些年柚木、杉木船因為船身輕造價相對便宜也很受歡迎。造價由兩萬元至20萬元不等。不單珠三角許多地方訂造,湖南、福建、廣西等地也開始模仿廣州龍舟在此定制。遠至東南亞、南非、美洲等地都有訂單。陳氏龍舟廠一年約可接40余只龍舟的單,集中在旺季趕工,但一年到頭,都會有活兒干。
龍舟制造前景會怎樣呢?無論第五代還是第六代師傅都表示,自己兒子都另有工作,龍舟作坊里,工人幾乎都是四五十歲以上。而且沒人將這門手工技術用文字記載下來,基本上都是口耳相傳、現場傳授,而且家族式傳承居多。黃師傅望著河涌外青青的田地說,這片地方也是尺土寸金,不知何時就被征地了,那時廣州唯一的龍舟基地恐怕就只能存在下一代記憶當中了。
關鍵字: 多 廣東 水 沿河 番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