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溪
宋溪及其附近的宋跡位于海豐縣可塘鎮與陶河鎮的交界處的宋溪頭村,它被這里的群眾稱為直渠溪。宋溪長2里許,深4米許,溪面寬8米,兩邊河床各20米。據《海豐縣志續編》的《古跡》一節中有這樣的記載:“東南十里為和豐嚳,一望沃野,水道不通,宋舟至此,鑿而通之。由廣販鹽諸舶往往聚此。海豐境內的赤岸河,流至陶河鎮的大小嶼村的東面東折,其下游稱為東溪;赤岸河的另一支流向西拐彎,稱之為西溪。東西兩溪相距最近約2公里。宋末,端宗兵敗南逃,所渡兵船從陸豐縣甲子鎮隨東溪往西溪至此,見水路不通,便鑿通連接東西兩溪。使兵船由東溪開往西溪而到達麗江浦。后人便把宋軍開鑿之溪叫為宋溪。這個村莊也因此而稱為宋溪頭村。宋溪周圍還有很多的宋跡。宋溪頭村西郊200米處的“宋王山是一個圓形的小山包。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宋端宗南逃到此,曾駐扎于這小山上,后人稱之為“宋王山。相傳當地百姓曾用在東溪捕撈的“白仔魚煮湯敬奉宋端宗佐餐,當時適逢白仔魚的鮮肥季節,魚湯泛起一層金色的油珠,鮮甜可口,宋端宗連聲夸獎說:“此真乃玉飯佐金湯!。在宋溪東邊5里還有“宋師嶺。當年宋軍在該嶺筑土為階以通兵,由此得名,其嶺長500多米,原路面寬僅2米,解放后加寬至4米,并掘高填低,現路面較平坦。“圣井和“御宴潭位于海豐縣附城鄉新南鄉的小金籠山(也叫鹿境山)的南坡。當年,宋端宗雖兵敗至此,而率兵勤王的文天祥卻克復潮陽、惠州等地,宋端宗聞捷,即在這南坡的“魚鷹潭設御宴,集群臣喜賀,以激勵將士,振奮軍心。當時,他們在這里取甘泉飲用,后人稱這甘泉為“圣井,稱“魚鷹潭為“御宴潭。石碑上還刻有“圣井右跡四個大字
關鍵字: 小山包 小嶼村 海豐縣 甲子鎮 稱之為 陸豐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