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旗頭村
我過去對于村莊的印象一直是,一條泥土路、三五片畦田、七八間院落,直到去了三水大旗頭村。 大旗頭村所有的民居都是一樣的一種有著鍋耳形封火山墻的青磚大瓦房,整齊地排成數列。每列房屋之間是窄窄的青石板街,街邊的石板每隔數米鑿空成銅錢的形狀,其下有暗渠,可以將每家每戶排出的污水順著地勢一直送到村前的水塘再排往河涌。據村里人說,大旗頭村興建過百年,即便是暴雨季節,村里也沒發生過水浸街的事件。石板街的一端是堵死的,另一端修有門樓,遇到匪患,門樓上的鐵閘一落,整個村就變成了防守堅固的大院。 村里人說,大旗頭村是由慈禧太后頒旨興建的。當時大旗頭村的創建者鄭紹忠官至兵部尚書,慈禧召見他,聽說他連家都還沒有,于是就讓他在老家建房。鄭把房子建成了現在這個樣子,讓本村所有鄭姓的人免費居住。不過,現在村子里已經沒人住了,村民都搬進附近新起的宅子。所有到過大旗頭村的人,都會驚訝于它的規劃科學、布局嚴謹。這種嚴謹還體現在許多細節方面,比如全村后高前低,每家院子的地面也是斜的,均是為了利于排水。其實大旗頭村的格局在清代的粵中是比較常見的,稱為“梳式布局,只是多數村落在現代未能完好保存,就連這種建筑思想,也被丟棄了,說來真是愧對先人。
關鍵字: 代表性 創建者 村里人 泥土路 珠江三角洲 青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