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粵繡·中國瑰寶
粵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也稱“廣繡”。它是出產于中國南部廣東省廣州、潮州、汕頭、中山、番禺、順德一帶刺繡品的總稱。廣東省位于中國的南部沿海,簡稱“粵”,是中國桑蠶業的發達地區之一。
粵繡的生產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唐代的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廣東南海縣一位名叫盧媚娘的少女曾在一塊一尺左右的絹面上繡出七卷《法華經》,粵繡從此名揚天下。宋元時期(公元10~14世紀),廣州港的繁榮促進了粵繡工藝的飛速發展,粵繡品開始輸出國外。明代(公元1368~1644年),廣州的刺繡藝人已經能夠嫻熟地運用各色絲絨線刺繡,并創造性地使用動物的尾羽纏絨作線,使繡品更加自然生動。到清代的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6年),第一個粵繡行業組織“粵繡行”在廣州成立,當時從事刺繡的藝人眾多,粵繡在工藝和針法上都得以不斷發展完善。1915年后,粵繡作品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等國際賽會上多次獲得大獎。新中國成立后,專門設立了刺繡工藝廠,培養年輕的粵繡藝人。近年來,粵繡在繡藝和針工的創新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的成就,繡品的題材日漸廣泛,種類不斷增多,遠銷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
粵繡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受到各民族民間藝術的影響,在兼收并蓄、融會貫通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自身獨特的藝術風格。繡品主要取材于龍鳳、花鳥等,圖案構圖飽滿、均齊對稱,色彩對比強烈、富麗堂皇。在針法上具有“針步均勻、紋理分明、處處見針、針針整齊”的特點。在種類上粵繡可分為絨繡、線繡、金銀線繡三類,品種包括戲服、廳堂裝飾、聯帳、采眉、掛屏和各種日用繡品等。
品種
粵繡的欣賞品有條屏、座屏、屏風等。日用品的品種很多,主要有服裝、鞋、帽、頭巾、被面、枕套、靠墊、披巾、門簾、臺布、床罩等。潮州的刺繡潮劇服裝也很著名。宗教用品大多為神袍以及寺廟內的裝飾品。粵繡按刺繡技藝分,又有絲線繡、金銀線繡、雙面繡、墊繡等品種。
優秀作品
20世紀50年代以來,粵繡的優秀代表作品有“百鳥朝鳳”、“丹鳳朝陽”、“百花籃”、“我愛小雞”、“鸚鵡”、“晨曦”等。“晨曦”是表現晨霧依稀,太陽初升,萬物蘇醒,孔雀在百花叢中開屏,翩翩起舞的美麗情景。藝人們在繡制孔雀尾時,用紅、綠、藍、黃、紫等色絲線摻合在一起,充分發揮了粵繡不同針法的特長和絲線光澤的優點,表現了由于受光部位不同而反射出不同色彩的藝術效果。藝人們又根據孔雀的頭、頸、胸、腹等部位,靈活地運用勾針、勒針等針法互相組合和轉換,生動地表現出各部位翎羽的不同質感。
在唐代至五代十國期間,由于廣州屬于邊疆地區未受到戰亂的影響,刺繡與農業、手工業一樣得到長足的發展,在宋代至明代粵繡的技藝又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在清朝乾隆年間,廣州已設立繡行,在廣州和潮州等地也廣設繡莊、繡坊,粵繡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解放后,在雙百方針的推動下,名家名作不斷涌現。
隨著粵繡的繁榮,粵繡的品種也越來越多,應用范圍十分廣泛,其中高級繡品主要有條幅、掛屏、臺屏等,一般繡品則涵蓋了日常生活用品的各個方面,如刺繡畫片、金銀絨掛裙、被面、枕套、床楣、靠墊、批巾、頭巾、各種繡衣、繡鞋、繡袋、戲劇服裝、帳衽、臺帷等等,也有部分觀賞繡品,如《晨曦》、《百鳥朝鳳》、《九龍屏風》、《吹蕭引鳳》等佳作。粵繡的題材也比較廣泛,包括人物、動物、花鳥、龍鳳、山水河川、器皿和各種圖案等,其中百鳥朝鳳、龍鳳、博古則是最具傳統特色的題材。
流派
粵繡包括“廣繡”和“潮繡”兩大流派,因而其針法也因其流派的不同而不盡相同。“廣繡”的針法主要有7大類30余種,包括直扭針、捆咬針、續插針、輔助針、編繡、饒繡、變體繡等以及廣州釘金繡中的平繡、織錦繡、饒繡、凸繡、貼花繡等6大類10余種針法。而“潮繡”則有60多種釘金針法以及40余種絨繡針法,同時,藝人還運用了折繡、插繡、金銀勾勒、棕絲勾勒等多種技巧,使“潮繡”在 “繡、釘、墊、貼、拼、綴”等技藝上更趨完善,產生“平、浮、突、活”的藝術效果。粵繡除采用豐富而多變的針法外,在創作設計方面還注重主意,善于把寓意吉祥和美好的愿望融入繡品中。在創作方法上采用了源于生活而又重視傳統,不滿足于現實的描繪而追求著更為美好的理想,與此同時,還善于涉取繪畫和民間剪紙等多種藝術形式的長處,使繡品的構圖飽滿,繁而不亂,針步均勻,光亮平整,紋理清晰分明,物像形神兼備,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充分地體現了粵繡的地方風格和藝術特色。
關鍵字: 中國 廣東省 廣州 瑰寶 解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