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湟川三峽
湟川、湟水都是古時對連江的稱謂。它是珠江流域北江水系的主要支流,發源于星子紅巖山,流經連州、陽山、英德,在英德連江口匯入北江,因而亦稱為小北江。連江流域屬喀斯特地帶,大自然藝術巨匠的神手妙刀,把這里的山山水水雕塑成一個兼有漓江山水之秀美,又有長江峽谷之奇趣的詩畫走廊。180公里的水路,水位落差達70多米,沿江有七潭、八咀、九角、十三峽、百余個灘。奇峰夾岸,一水如帶,峽谷幽深,溶巖奇秀。兩岸農舍錯落,竹翠柳綠,群峰倒映。 曲折的連江最奇是峽。從連州的龍泉峽到陽山的大理峽,長達25公里,沿途峰巒對峙,形勢險峻,一峽一景,秀色可餐。而龍泉峽、楞枷峽、羊跳峽又是最精華處,被稱為“湟川三峽”。如今連州旅游公司在這里備置了游船,組織游覽,游程約16公里。沿途景點主要有: 【龍泉峽】這里河道險窄,灣急水深,兩岸崖壁奇異。有一處如刀切般平,壁中忽吐一大石,形似龍頭。石中吐出瀑布,懸空直瀉落河,終年不斷,龍泉峽因而得名。當河風輕拂,水花散為雨霧,在斜陽的照射下,霧中的崖壁五彩繽紛,忽濃忽淡,變幻無窮。 【楞枷峽】以奇偉峻峭著稱。峽山上有一塊酷似貞女的巨石,故又稱貞女峽。此峽向來是連江的咽喉,流水喘急,轟然若雷。唐代文豪韓愈被貶陽山縣令時,曾游歷至此,寫下《貞女峽》一詩。詩曰:“江盤峽束春湍豪,雷風戰斗魚龍逃。懸流轟轟射水府,一瀉百里翻云濤。橫浪卓龍相搏擊,澎湃急疾聲怒號。漂船擺石萬瓦裂,咫尺性命輕鴻毛。” 據史籍記載,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五月,連日傾盆大雨,連江水位暴漲,連州城一片汪洋。洪水過后,楞枷峽河道淤塞,連州自此蕭條冷落。十八年后,楊榕走馬上任連州太守,即令才思敏捷的司法官李華治理水害。當時火藥尚未普遍應用于開山炸石,他博采眾議,制訂“上以火攻,下以堰取”的方案:先在上游筑壩攔河,蓄水備用;再于冬季在礁石四周堆滿干柴枯草,點起大火;猛火過后,立即開壩,熾熱的巖石被冰凍的河水沖刷,裂聲如雷,碎石騰空;隨后組織民工開挖、清理河床。經過三個隆冬反復多次施行,終于把楞枷峽開通,連州重又興旺。現在峽壁上仍留有宋吏部侍郎張栻手書“楞枷古峽”四個大字。大字旁的幾排小字,就是記載當時開峽的情景。 【羊跳峽】連江各峽中最短最窄的一個峽,長不足一公里,岸寬僅30余米,驚羊可一跳而過。傳說有一只山羊居住在順流而下的江水右邊,每天必須跳到左邊的山上吃草。有一天,當它跳過峽谷時,一聲巨響,山崖塌落。山羊無法再跳回家里,便天天站在左邊的山頭上,年復一年化為一尊石像。相傳左邊山上那很像山羊的石頭,便是當年渴盼回家的山羊。所以這里稱為羊跳峽。 由于峽谷窄,峽內無云水自陰。這里江水深綠,江流平緩水面如鏡,怪石嶙峋,岸壁似開若合。船只駛過,感覺中似乎有隨時被兩壁夾住吞噬之險。站在船頭仰望,屋檐似的峽壁上,垂吊著天工神雕的石鐘乳,形態萬千。加上一道道瀑布飛瀉而下,聲如奔雷,激喘翻騰,珠璣四射,水道迷蒙,確有“疑似江上堆銀雪,白浪跳珠亂入船”的意境。 【雙溪閣】位于連南的三江河流入連江的匯合處,即桂林洲上。連江與三江河包圍著桂林洲,每逢陽春三月,兩河之水上漲,煙波浩渺.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連州知州王大寶在此建起了雙溪閣,后又改閣為亭。在浩瀚的波濤中,亭樓隱約。順雙溪望去,近處岸邊石級、沙灘、河中浮橋,遠處老屋、古塔、巾峰山盡收眼底,詩情畫意躍然而出。 【馬面灘電站】此站是全國第一個水道渠化工程。目前連江已建起了11座能通航、發電、灌溉的船閘攔河大壩,像11條巨龍橫臥于連江的煙波之上。馬面灘大壩是整個工程的第一道大壩。乘游船過船閘,游客自有一番不同的感受。 【古戲臺】位于楞枷峽和羊跳峽之間。沿江而行,可見到江邊巖石中有一處天然的大戲臺。相傳當年李華開楞枷峽成功,人們便聚集在這里利用這個天然的戲臺唱戲慶祝,南來北往的船只也停下來觀看。后來,這里逐漸成為來往船只歇息的地方。一到晚上,人們便在戲臺上掛起漁鄧、火把,唱起戲來。據說到清朝時,已有專門的劇團在此演出。 【龍宮灘】又稱龍湫潭,唐宋時灘旁曾有座龍宮廟。此處灘淺水緩,岸壁上刻有韓愈《宿龍宮灘》詩:“浩浩復湯湯,灘聲抑更揚。奔流疑激電,驚浪似浮霜。夢覺燈生暈,宵殘雨送涼。如何連曉語?一半是思鄉。”據說韓愈在陽山任職期間,一次赴連州府商討公事,歸程夜宿于龍宮灘旁龍宮寺內,觸景傷情,思念家鄉,夜不能寐,揮毫題下此詩。至此,連江已進入陽山縣境,從連州出發的“湟川三峽游船”掉轉船頭,沿來路而歸。
關鍵字: 三峽 大自然 漓江山水 珠江流域 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