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帽峰山相看兩不厭
進山三日親身探訪“廣州第二個白云山”勝景相看兩不厭初探帽峰山落日余暉下的銅鑼灣水庫,一位游泳者正獨享這片清靜水面,波光瀲滟怡情之至。廣州大變雛形初現開發帽峰山之行走游記9月9日下午,區域新聞部副主任王鈞拿來一份有關帽峰山的報道提綱,要求焦點新聞組出動一兩名記者去實地采訪,雖然有廣州第一高 峰之稱的帽峰山主峰不過500多米,在北方可能只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山頭,但焦點組同事還是欣然接受了這一任務,因為久居都市,大家都覺得緊張和壓抑,都想去大自然里撒把野,呼吸呼吸新鮮空氣,也想看看廣州第二個白云山到底是個什么樣子。11日早上9點多,幾名記者在報社集中。臨出發時,做好爬山準備的文字記者謝冰和胡杰發現攝影記者潘勁松居然穿著短褲和拖鞋,便嚇唬他說山上到處是毒蛇,潘勁松頓時慌了手腳,穿上同事準備的襪子和運動鞋才得以踏實上路。我們為期3天的帽峰山探險之旅由此開始。柳暗花明初進山帽峰山林場是1963年建立的知青林場,現有山林2000多畝,只有5名職工。帽峰山主峰和帽峰古廟就在林場里面。首次去帽峰山,道路不熟,七拐八拐,25公里的路程,開車走了一個多小時。好不容易找到銅鑼灣水庫,在水庫邊問帽峰山林場管理處在什么地方,路人說一直往里走。走到一處掛著帽峰山九龍澗招牌的山門前再問,保安說倒回去從水庫邊上進去。返回水庫邊,過水庫大壩,一山門邊掛著廣州市帽峰山森林公園的招牌。沿路而進,找到公園管理處,才知道這里并不是我們要找的帽峰山林場,而是一個新近改造過的生態林管理站。返回原路邊走邊問,又折騰了一個多小時,終于在半山腰的一座古廟前找到帽峰山林場場部。林場辦公室門口除了帽峰山林場的招牌,還掛著一塊帽峰山旅游開發總公司的招牌。林場場部所在的地方是足球場大的一塊平地。進了大門,左邊的臺階上是林場的一棟小小的二層辦公樓,右邊山坡下是林場的飯堂,前面幾米高的石基上,便是帽峰古廟。事先已通過電話的林場場長羅紹洪,矮小瘦削,樸實少語,見面之后沒有過多客套,簡單向我們介紹了這里的情況:帽峰山林場是1963年建立的知青林場,現有山林2000多畝,鼎盛時期有 200多名知青,二十世紀80年代初陸續回城,現在只有5名職工。帽峰山主峰和帽峰古廟就在林場里面,規劃中的帽峰山國家級森林公園以帽峰山林場所在的帽峰山登山游覽區為主體,包括周圍的幾個景區,方圓45平方公里。我們路上所見到的掛著廣州市帽峰山森林公園牌子的地方,確切地說應該叫帽峰山森林公園銅鑼灣景區,不過,這一帶的山只有一個名字,都叫帽峰山。場長邊說邊走,將我們領到古廟左邊一棟石塊砌成的二層樓上,說這是當年知青住的地方,現在是林場的招待所。山上只有這一家招待所,平時用于工作接待,大部分時間空著。這家招待所其實只有位于二樓的5間客房,每個房間擺著2張單人床和一張桌子,既沒有空調、電扇,也沒有電視。房間雖然簡陋,但地板和墻壁都很干凈。看管招待所的阿姨是當年的林場知青,在廣州市區退休之后沒事做,上山來幫忙。她說山里用不著空調、風扇。林場飯堂是山上唯一對外營業的餐廳。安頓好之后去吃午飯,潘勁松一個勁說不好吃。沒想到此后的兩天里,我們的每頓飯都只能在這里吃。曲徑通幽古道行古道兩旁是茂密的植被,在雨后散發著植物的芳香和泥土的氣息,不時有鳥的叫聲傳來,特別悅耳。 午飯時分,一場雨不期而至,山上空氣特別清新涼爽。雨停之后,向一老者借問古道何在,老者一指停車場邊正對古廟的小拱門。穿過上書“帽峰福地”的拱門,一條石階梯路向山下延伸而去。老者說,這是早年山民燒香拜佛、砍柴打獵的唯一通道,共有668級臺階,與古廟一樣有著千年的歷史,如今,水泥路通到了山上,除了前來旅游的人,當地人已經不再走了。古道不足兩米寬,全部由整塊的石條鋪就而成,平坦處石條豎鑲,陡峭處石條橫呈,每塊石條寬有尺余,橫鋪的石條兩三塊并列構成一階,以求平緩易行。整條古道沿山勢蜿蜒,山腳下一巖石前的坍塌處,已用一排圓木搭起了便橋,兩邊還架上了圓木護欄,原始古樸,與古道的風格極為和諧。經歷千年風雨的古道,雨后雖有些濕滑,但并不難行,走在上面,如同走在歷史之中。古道兩旁是茂密的植被。高處多為松樹、杉樹之類的針葉植物,低處多為竹子和灌木,到了山下,則是一片果園,木瓜、芭蕉、龍眼夾雜其間。古道穿行在樹木籠罩的山坡上,顯得特別幽靜,有一種曲徑通幽的感覺。兩旁的植被和山坡在雨后散發著植物的芳香和泥土的氣息,不時有鳥的叫聲傳來,特別悅耳。粗略估算,古道長約千米,自上而下約需20分鐘,山下便是新開發的九龍澗風景區,這條古道正好將九龍澗和古廟兩個游覽區穿成一線。到了山下,我們才發現自己走反了路,返回古廟需要繞過幾個山頭,只好再爬古道回去。一個來回下來,不常運動的記者個個氣喘如牛,方知古道并不好爬。香火依舊帽峰廟古廟現存最早記錄為600多年前的元末明初,香客絡繹不絕,廣州、珠三角乃至香港等地的善男信女,也時常來燒香。不管是走古道還是走公路,帽峰古廟都是上帽峰山的必經之地。從帽峰山游覽圖上看,這座古廟位于帽峰山主峰以北,面向西北而建,為磚木結構,已經殘敗不堪,但香火依舊興旺。從廟前左右兩邊的石級拾階而上,廟門前的一座香爐香煙裊裊,已經十分破舊的木質大門上,寫著“福地蔭千秋,帽峰垂萬古”的對聯,兩邊門框上又是一副對聯,門上方高懸一塊做工精致的牌匾,上書“帽峰古廟”幾個蒼勁有力的鎦金大字。進入廟門,左右各是一間廂房,里面掛滿燃著的塔香,中間是一個小天井,擺放著4只大香爐,廟堂前又是一只香爐,幾只香爐插滿正在燃燒的香火。整個廟內煙霧籠罩,讓人無法睜眼,足見這座殘廟的香火之盛。廟堂內的一張案幾前,坐著一位清瘦的老人。陪同我們來的林場工作人員說,這位老者是這里的廟祝公,他家世代做廟公,這座廟現在就是由他們管理的。老者邊我們介紹說,這座廟自元明已有,修葺數十次。據有關考證,這座古廟始建于公元960年,由附近八方鄉民捐資興建。據說以前為古庵,后來改古廟,一度曾經道佛共奉,尼僧同在。古廟幾度被毀,幾度重修,現存最早記錄為600多年前的元末明初。這座古廟廟堂雖然殘破,但香客絡繹不絕,除了周邊群眾,廣州、珠三角乃至香港等地的善男信女,也時常來這里燒香。進山三日親身探訪“廣州第二個白云山”勝景相看兩不厭初探帽峰山落日余暉下的銅鑼灣水庫,一位游泳者正獨享這片清靜水面,波光瀲滟怡情之至。廣州大變雛形初現開發帽峰山之行走游記9月9日下午,區域新聞部副主任王鈞拿來一份有關帽峰山的報道提綱,要求焦點新聞組出動一兩名記者去實地采訪,雖然有廣州第一高 峰之稱的帽峰山主峰不過500多米,在北方可能只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山頭,但焦點組同事還是欣然接受了這一任務,因為久居都市,大家都覺得緊張和壓抑,都想去大自然里撒把野,呼吸呼吸新鮮空氣,也想看看廣州第二個白云山到底是個什么樣子。11日早上9點多,幾名記者在報社集中。臨出發時,做好爬山準備的文字記者謝冰和胡杰發現攝影記者潘勁松居然穿著短褲和拖鞋,便嚇唬他說山上到處是毒蛇,潘勁松頓時慌了手腳,穿上同事準備的襪子和運動鞋才得以踏實上路。我們為期3天的帽峰山探險之旅由此開始。柳暗花明初進山帽峰山林場是1963年建立的知青林場,現有山林2000多畝,只有5名職工。帽峰山主峰和帽峰古廟就在林場里面。首次去帽峰山,道路不熟,七拐八拐,25公里的路程,開車走了一個多小時。好不容易找到銅鑼灣水庫,在水庫邊問帽峰山林場管理處在什么地方,路人說一直往里走。走到一處掛著帽峰山九龍澗招牌的山門前再問,保安說倒回去從水庫邊上進去。返回水庫邊,過水庫大壩,一山門邊掛著廣州市帽峰山森林公園的招牌。沿路而進,找到公園管理處,才知道這里并不是我們要找的帽峰山林場,而是一個新近改造過的生態林管理站。返回原路邊走邊問,又折騰了一個多小時,終于在半山腰的一座古廟前找到帽峰山林場場部。林場辦公室門口除了帽峰山林場的招牌,還掛著一塊帽峰山旅游開發總公司的招牌。林場場部所在的地方是足球場大的一塊平地。進了大門,左邊的臺階上是林場的一棟小小的二層辦公樓,右邊山坡下是林場的飯堂,前面幾米高的石基上,便是帽峰古廟。事先已通過電話的林場場長羅紹洪,矮小瘦削,樸實少語,見面之后沒有過多客套,簡單向我們介紹了這里的情況:帽峰山林場是1963年建立的知青林場,現有山林2000多畝,鼎盛時期有 200多名知青,二十世紀80年代初陸續回城,現在只有5名職工。帽峰山主峰和帽峰古廟就在林場里面,規劃中的帽峰山國家級森林公園以帽峰山林場所在的帽峰山登山游覽區為主體,包括周圍的幾個景區,方圓45平方公里。我們路上所見到的掛著廣州市帽峰山森林公園牌子的地方,確切地說應該叫帽峰山森林公園銅鑼灣景區,不過,這一帶的山只有一個名字,都叫帽峰山。場長邊說邊走,將我們領到古廟左邊一棟石塊砌成的二層樓上,說這是當年知青住的地方,現在是林場的招待所。山上只有這一家招待所,平時用于工作接待,大部分時間空著。這家招待所其實只有位于二樓的5間客房,每個房間擺著2張單人床和一張桌子,既沒有空調、電扇,也沒有電視。房間雖然簡陋,但地板和墻壁都很干凈。看管招待所的阿姨是當年的林場知青,在廣州市區退休之后沒事做,上山來幫忙。她說山里用不著空調、風扇。林場飯堂是山上唯一對外營業的餐廳。安頓好之后去吃午飯,潘勁松一個勁說不好吃。沒想到此后的兩天里,我們的每頓飯都只能在這里吃。曲徑通幽古道行古道兩旁是茂密的植被,在雨后散發著植物的芳香和泥土的氣息,不時有鳥的叫聲傳來,特別悅耳。 午飯時分,一場雨不期而至,山上空氣特別清新涼爽。雨停之后,向一老者借問古道何在,老者一指停車場邊正對古廟的小拱門。穿過上書“帽峰福地”的拱門,一條石階梯路向山下延伸而去。老者說,這是早年山民燒香拜佛、砍柴打獵的唯一通道,共有668級臺階,與古廟一樣有著千年的歷史,如今,水泥路通到了山上,除了前來旅游的人,當地人已經不再走了。古道不足兩米寬,全部由整塊的石條鋪就而成,平坦處石條豎鑲,陡峭處石條橫呈,每塊石條寬有尺余,橫鋪的石條兩三塊并列構成一階,以求平緩易行。整條古道沿山勢蜿蜒,山腳下一巖石前的坍塌處,已用一排圓木搭起了便橋,兩邊還架上了圓木護欄,原始古樸,與古道的風格極為和諧。經歷千年風雨的古道,雨后雖有些濕滑,但并不難行,走在上面,如同走在歷史之中。古道兩旁是茂密的植被。高處多為松樹、杉樹之類的針葉植物,低處多為竹子和灌木,到了山下,則是一片果園,木瓜、芭蕉、龍眼夾雜其間。古道穿行在樹木籠罩的山坡上,顯得特別幽靜,有一種曲徑通幽的感覺。兩旁的植被和山坡在雨后散發著植物的芳香和泥土的氣息,不時有鳥的叫聲傳來,特別悅耳。粗略估算,古道長約千米,自上而下約需20分鐘,山下便是新開發的九龍澗風景區,這條古道正好將九龍澗和古廟兩個游覽區穿成一線。到了山下,我們才發現自己走反了路,返回古廟需要繞過幾個山頭,只好再爬古道回去。一個來回下來,不常運動的記者個個氣喘如牛,方知古道并不好爬。香火依舊帽峰廟古廟現存最早記錄為600多年前的元末明初,香客絡繹不絕,廣州、珠三角乃至香港等地的善男信女,也時常來燒香。不管是走古道還是走公路,帽峰古廟都是上帽峰山的必經之地。從帽峰山游覽圖上看,這座古廟位于帽峰山主峰以北,面向西北而建,為磚木結構,已經殘敗不堪,但香火依舊興旺。從廟前左右兩邊的石級拾階而上,廟門前的一座香爐香煙裊裊,已經十分破舊的木質大門上,寫著“福地蔭千秋,帽峰垂萬古”的對聯,兩邊門框上又是一副對聯,門上方高懸一塊做工精致的牌匾,上書“帽峰古廟”幾個蒼勁有力的鎦金大字。進入廟門,左右各是一間廂房,里面掛滿燃著的塔香,中間是一個小天井,擺放著4只大香爐,廟堂前又是一只香爐,幾只香爐插滿正在燃燒的香火。整個廟內煙霧籠罩,讓人無法睜眼,足見這座殘廟的香火之盛。廟堂內的一張案幾前,坐著一位清瘦的老人。陪同我們來的林場工作人員說,這位老者是這里的廟祝公,他家世代做廟公,這座廟現在就是由他們管理的。老者邊我們介紹說,這座廟自元明已有,修葺數十次。據有關考證,這座古廟始建于公元960年,由附近八方鄉民捐資興建。據說以前為古庵,后來改古廟,一度曾經道佛共奉,尼僧同在。古廟幾度被毀,幾度重修,現存最早記錄為600多年前的元末明初。這座古廟廟堂雖然殘破,但香客絡繹不絕,除了周邊群眾,廣州、珠三角乃至香港等地的善男信女,也時常來這里燒香。千年圣水百年樹千年的古廟,千年的圣水,幾百年的古樹,相互映襯,這里因此也成了整個帽峰山的風水寶地。古廟左邊十幾米處,有一眼山泉,千年流淌,當地人稱其為圣水。山泉地處山坡邊,原來裸露在外,如今泉口已被砌成一口水井狀。站在井口往下看,泉口一米見方,水深一米左右,清澈見底。打一桶水上來品嘗,泉水冰涼,水質甘洌,城市叫賣的任何礦泉水都無法與之相比,每天都有不少的附近居民前來取水。以前,泉水沿地下暗道流淌,至廟前石階前噴涌而出,泉眼上方石碑上寫著“龍口泉”。現在,廟前的空地被打成了水泥地做停車場,泉眼也被砌成井口狀,泉水已經無法流出地面,只能沿地下暗溝流走。古廟所在的這塊山坳,古木參天,給人一種歷史的滄桑感。古廟左右各有幾棵古老的松樹,左前方十幾米處有一棵巨大的小葉榕,高約40米,樹干直徑超過一米,樹冠碩大無比,遮天蔽日,上山的公路就從樹下穿過。這棵古樹少說也有五六百年的歷史。正對古廟的山門口,是一棵幾乎同樣大的木棉樹,也有著幾百年的歷史。千年的古廟,千年的圣水,幾百年的古樹,相互映襯,使這塊山坳顯出一種古老的宗教文化氣息,這里因此也成了整個帽峰山的風水寶地。晚風輕拂銅鑼灣山上風大,又下著雨,打開房間前后窗戶,夜里特別涼快。房前屋后,雨打芭蕉,夢里都是詩意。日落時分,驅車至銅鑼灣水庫大壩,壩上山風獵獵,壩下湖水碧綠,波光蕩漾,山風掀起的水波有節奏地拍打著堤壩,濤聲四起,水庫四周層巒疊嶂,山上樹木茂盛,風景如畫。站在大壩之上,頓覺心曠神怡,讓人有一種忘卻都市的輕松感。銅鑼灣水庫庫內水面415畝,由周邊的山溪匯流而成,湖中有半島,四周岸線曲折優美,山水林相映,湖邊建有一亭,名曰“洗秋閣” ,此外還有垂釣區。整個水庫與旁邊的白云區生態公益林一起,構成了目前的帽峰山森林公園,也就是規劃中的國家級森林公園的銅鑼灣景區。從水庫大壩上的森林公園大門進去,驅車幾分鐘,便到了銅鑼灣生態示范中心區。在一山坳里的一塊開闊地帶,已經建起了一個停車場,一棟2層的管理站辦公樓,停車場邊上開有幾家小店,后面一水塘邊開有一家餐廳。周圍的幾個山頭上,建有觀日廳、示范區標志塔,還有百步梯等設施,四周的山上是經過改造的生態林,樹種多達20多個。管理處一名姓廖的女工作人員說,這里去年8月28日正式對外開放,今年6月份每天開始宣傳之后,游客日益增多,現在平均每天有五六百人來游覽,周末超過上千人。返回古廟駐地途中,停車到水庫邊拍照,因為天氣不好,潘勁松正在失望之際,眼尖的謝冰突然發現上百米之外水面上冒出一個腦袋,潘勁松立即興奮起來,又是打手勢又是大喊大叫,讓那人朝我們這邊游。幾個人為那人是男是女猜了半天,等那人游近了,才發現是一位大男人。他說自己是廣州一家公司的職員,市區的游泳池沒什么意思,最近常來這里游泳,一口氣可以沿水庫游好幾圈。當晚,僅潘勁松一人草草洗了個澡,謝冰怕被褥不干凈,和衣而睡。山上風大,又下著雨,打開房間前后窗戶,夜里特別涼快。房前屋后,雨打芭蕉,夢里都是詩意。玉帶環繞沙田水通往沙田的公路去年才通車,沿這條路盤旋而行,山谷里云霧繚繞,風吹云跑,每過幾十米,便能聽到山澗溪流淙淙。12日早晨起來,凄風冷雨依舊,打電話到家里,方知臺風已經登陸,大家都擔心無法采訪。等到10點多,風雨漸漸小了,林場副場長趙桂亮自愿為我們做向導,帶我們上帽峰山。從古廟旁新修的一條水泥路蜿蜒而上,道路兩旁是茂密的森林,越往高處,林木越茂盛,驅車大約10分鐘,到距離帽峰山山頂三分之二處,有一地處山腰的大魚塘,趙桂亮說這里的人叫它天池。這里是通往帽峰山的上山公路和通往沙田水庫的下山公路的交匯處,站在魚塘邊就能看到帽峰山的主峰,四周的山巒云蒸霞蔚,水氣彌漫。通往山頂的水泥路目前只修到這里,趙桂亮說還需要20多天才能完全修通,剛剛下過大雨,上面幾公里的泥土路不好走,我們只好放棄登頂。通往沙田的公路去年才通車,路坡陡峭,彎道眾多。沿這條路盤旋而行,沿途山谷里云霧繚繞,風吹云跑,每過幾十米,便能聽到山澗溪流淙淙,景色十分宜人。轉過幾道山梁,突見一條玉帶環繞山腳,為我們做向導的趙桂亮說,那就是沙田水庫。出山腳下的林場山門,便到了水庫的大壩前。水庫大壩高約十幾米,大壩的一頭建起了一棟幾層的大樓,據說是可以住宿吃飯的地方,外觀很豪華。水庫有幾處成片的網箱,用來進行養殖,邊上還有一個規模不大的養鴨場。雨中登頂眺中信朝西南方向遠眺,廣州市的最高建筑中信廣場及后面的白云山若隱若現,珠江支流水影飄渺。12日中午時分,大雨傾盆而下,雨水在廟門前的水泥路上匯成了河,沿著坡路向山下傾瀉。暴雨中的帽峰山和古廟顯得很冷清。等到下午4點半,雨終于停了,我們決定登帽峰山主峰。從古廟驅車5分鐘至半山腰的水塘邊,棄車徒步而上,沿修了半邊的水泥路走了大約一公里,“凸”字形的帽峰山主峰便展現在前方。腳下的道路變成了泥土路,沿山坡盤旋而上。剛剛下過暴雨,紅色的沙土路面被雨水沖刷得溝壑縱橫,到處都是石塊,越往上越陡峭。在泥土路上跋涉不到一公里,又進入了一段約一公里長的水泥路,路面十分粗糙,行走吃力,連走過滇藏公路的謝冰也感到氣力不支。山道兩旁樹木茂盛,山腰間云霧繚繞,林濤陣陣。艱難攀登半個小時左右,終于抵達峰頂。山頂幾百平方米的地方,建起了好幾棟水泥房子,上面架著大大小小近10個發射塔,開著兩三家小商店。帽峰山主峰海拔534·9米,是廣州市區的最高峰,絕對高度并不高,但相對高度較大,主峰下部平坦,上部陡峭,形如竹笠,故而得名。山頂最高處為一10平方米土包,上面散落著幾塊巨石,最大的一塊直徑達10 米左右。站在最高處俯瞰四周,幾十平方公里的范圍內,群山連綿,郁郁蔥蔥,山谷里朵朵白云隨風飄動,山坳里村舍星羅棋布,水庫點綴其間。朝西南方向遠眺,廣州市的最高建筑中信廣場及后面的白云山若隱若現,珠江支流水影飄渺。一路聽著林濤鳥鳴下山,下山時才發現,這座山難上難下,由于路面太陡,根本無法停步,只能一路小跑下山。生態樂園九龍澗玫瑰園鮮花爛漫,百果園果樹飄香,大棚里的非洲菊四季開花,荷花池里荷花盛開,小水塘里幾只野鴨在嬉水。9月13日早晨,天氣放晴,空氣更加清新。招待所停水,幾個人打來龍口泉的泉水洗臉刷牙,感覺特別舒服。下到古道盡頭便是規劃中的帽峰山森林公園九龍澗景區。這里行政區劃上屬于九佛鎮華坑村,廣州立幟公司1998年從村里租下包括山坡在內的2000多畝土地,本來是搞三高農業,建花卉種植基地,已經搞起了100多畝連棟調溫大棚,種植了非洲菊,前幾年市場不錯,但這幾年越來越差。正好廣州市開發帽峰山旅游,公司便在花卉基地的基礎上搞起了生態旅游。這里有從山上流下來的九條山澗溪流,公司和旅游部門商議之后,將其命名為“九龍澗”風景區,在前期花卉基地投資8000多萬的基礎上,今年又投資幾百萬元,建起了餐廳、茶舍、涼亭、荷花池、九曲橋、放竹排的水塘等設施,于今年的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正好與古道古廟、親親農莊、廣州水果世界連成一條線。現在有不少旅行社在推這一線路,每天都有幾百名游客光顧,節假日還有不少家庭來這里感受大自然。公司旅游部的一位李小姐帶我們游覽了一圈,基地內玫瑰園鮮花爛漫,百果園果樹飄香,大棚里的非洲菊四季開花,荷花池里荷花盛開,一片專供游客撐竹排的水塘邊,泊著幾條竹排,水塘邊便是竹子搭建的餐廳,田園氛圍十足。園區后面的山坡竹林與樹林交錯,山澗溪流清澈,山窩里的一個小水塘里,幾只小小的野鴨在嬉水,路邊不時有野雞飛過。這里的負責人告訴我們,九龍澗現在的定位是花卉生產為主,結合生態旅游。這里的特色是山、林、花、水、果,不搞都市化的東西,不搞游樂場所,不搞人造景觀,保持自然特色。沿九龍澗前的公路朝九佛鎮方向前行幾公里,便是親親農莊。再往前行幾公里,是廣州市水果世界。回廣州的路上,我們才發現從通往帽峰山的路上一直往外走,從太和鎮沙亭村一出來,便是105國道太和收費站,這才覺得帽峰山其實離廣州很近,離我們很近。帽峰古廟香火依舊守廟老太,清晨灑掃,此廟至今善男信女仍往來其間。千年古道曲徑通幽斜風細雨,屐齒青苔,古道寬不足兩米,668個臺階。千年圣水龍口古泉一眼山泉,千年流淌,泉眼上方石碑刻有“龍口泉”。林蔭小道親親農莊花果山水,田園之趣,遠離都市塵囂,遠離絲竹聲色。登上帽峰鳥瞰四方一覽眾山,云蒸霞蔚,帽峰山主峰海拔534·9米。
關鍵字: 帽峰山 新聞組 白云山 記者 銅鑼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