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立魚峰風景區
立魚峰風景區是柳州最主要的名山之一,位于柳江南岸鬧市區,東與馬鞍山相望,南對柳州市工人醫院。平地崛起,突兀聳秀,通高68米,海拔156.3米,呈東西走向,長145米,環麓500米。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稱其“山小而高,其形如立魚,故得名立魚峰,也叫石魚山,習稱魚峰山。公園因此山峰而得名。山上樹木蔥蘢,亭臺樓閣適布其間,有翠松亭、冠山亭、觀美閣等建筑。半山腰有崖刻“柳江砥柱四個大字。山中清涼洞、玉洞、盤古洞、純陽洞、陰風洞、螽斯洞、三姐巖七個巖洞彼此貫通,習稱“靈通七竅。明代徐霞客來游,盛稱諸洞景奇:“是山透腹環轉,中空外達,八面玲瓏,即桂林諸洞所不多見也。山東北麓有明代“柳州八賢之一的戴欽之墓,后人在墓側建“景賢亭以紀念這位不畏權奸、詩才出眾的柳州名士。沿北麓攀登,進入山門,右上有一洞,口寬三尺,洞內塑有古代壯族歌仙劉三姐編鞋的坐像,稱三姐巖。出巖后向右拐,在“氣象萬千的朱漆巨鐫下有一洞,高廣明亮,涼氣襲人,刻壁題字:“清涼國。其右為螽斯洞,其左稱玉洞,一塊千噸石乳,懸空而垂,洞庭湖壁晶瑩如玉,頂壁高刻:“西玉洞天。洞廳左角有三姐對歌群塑。繼續拾級而上,往左可到純陽洞。盤山曲徑共392級臺階,至峰頂,居高俯視,柳江如帶,可盡覽全城風貌。洞中保存有元、明、清以來的摩崖石刻40多處。1981年8月25日魚峰山石刻公布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魚峰公園位于柳江南岸市區中心,面積為34000平方米,其中水面3600平方米,是一個以壯族歌仙劉三姐民間傳說為主要文化內涵、具有自然山水風貌的城市綜合性公園。景點包括立魚峰和小龍潭。 自唐宋以來,立魚峰就是游覽勝地。至明代,柳州的宗教活動中心由馬鞍山西麓轉移到立魚峰。明正德七年 (1512年) “柳州八賢之一的戴欽題《登立魚峰》詩云;“金鐙斜分天外路,明隆慶六年 (1572年) 曹棟《題躍魚巖》詩云:“中藏老氏宮,又有佛子巖,可知在明代中葉,立魚峰已筑有供游人攀登游覽的登山道和佛道等宗教活動的山寺。明崇禎十年 (1637年) 地理學家徐霞客記載“過峰中諸洞,還描繪魚峰山半東向巖洞“內列神位甚多、“內列三清巨像。清嘉慶年間 (1796年~1820年) 有僧人在立魚峰種植樹木,主要樹種是青檀樹。同治年間 (1862-1874年) ,象州才子鄭小谷留有立魚峰碑記,碑文記述了當時立魚峰已有的“掣鯨亭、“海月殿、“枕霞軒、“聳翠樓、“賞月臺等園林建筑。民國9年(1920年) ,立魚峰的巖洞中立有壯族歌仙劉三姐青石雕塑。民國22年,地方當局在立魚峰下辟建魚峰公園,面積25600平方米,民國24年前后,新桂系在立魚峰留下“鋼軍亭、“戰馬冢、“美人墳等遺跡。 立魚峰景區文化景觀也頗具特色,不僅山水洞建筑優美,山歌之盛亦遐邇馳名。相傳壯族歌手劉三姐在此傳唱山歌,抗衡權勢后,躍潭騎鯉,升天成仙,現尚有三姐巖、麻籃石、對歌坪等遺址,山歌遺風,至今猶存,男女聚會,高歌互答,妙趣歡情,為魚峰山增添了濃郁的民族風情。逢歌節(農歷八月十五日)更是人山歌海,盛況空前。1963年3月著名文學家郭沫若曾賦詩紀盛“立魚峰半歌聲發,應是劉三姐再來。駕馭魚龍飛九有,神州到處是歌臺。 魚峰山東南山腳下有一泓清水稱小龍潭,潭水甘冽,游魚可數,水位隨柳江漲落。唐代柳宗元稱之為“靈泉,陸羽的《茶經》里稱之為“園泉,列入天下名泉之一。以泉水泡茶,芳香可口,取泉水釀酒,則酒醇。潭邊花木繁茂,北邊建有詠魚亭,東邊建有半月廊。在廊上觀看魚峰山倒映,潭峰相映,如巨鯉躍立潭面,形肖神似,人稱“南潭魚躍,為柳州古八景之首。
關鍵字: 劉三姐 小龍潭 文學家 稱之為 風景區 馬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