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江砥柱”立魚峰風景區
立魚峰風景區
魚峰公園位于柳江南岸市區中心,面積為34000平方米,其中水面3600平方米,是一個以壯族歌仙劉三姐民間傳說為主要文化內涵、具有自然山水風貌的城市綜合性公園。景點包括立魚峰和小龍潭。
自唐宋以來,立魚峰就是游覽勝地。至明代,柳州的宗教活動中心由馬鞍山西麓轉移到立魚峰。明正德七年(1512年)“柳州八賢”之一的戴欽題《登立魚峰》詩云;“金鐙斜分天外路”,明隆慶六年(1572年)曹棟《題躍魚巖》詩云:“中藏老氏宮,又有佛子巖”,可知在明代中葉,立魚峰已筑有供游人攀登游覽的登山道和佛道等宗教活動的山寺。明崇禎十年(1637年)地理學家徐霞客記載“過峰中諸洞,還描繪魚峰山半東向巖洞“內列神位甚多”、“內列三清巨像”。清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有僧人在立魚峰種植樹木,主要樹種是青檀樹。同治年間(1862-1874年),象州才子鄭小谷留有立魚峰碑記,碑文記述了當時立魚峰已有的“掣鯨亭”、“海月殿”、“枕霞軒”、“聳翠樓”、“賞月臺”等園林建筑。民國9年(1920年),立魚峰的巖洞中立有壯族歌仙劉三姐青石雕塑。民國22年,地方當局在立魚峰下辟建魚峰公園,面積25600平方米,民國24年前后,新桂系在立魚峰留下“鋼軍亭”、“戰馬冢”、“美人墳”等遺跡。
解放后,立魚峰屬柳州市公園管理處管轄。1953年,整理登山步級,拔除碉堡,清除瓦礫,使之初具公園雛形,時稱“魚峰山風景區”。1959年,柳州市人民政府撥款建牌坊,疏浚小龍潭,鋪筑道路,建亭修閣,在“清涼國”巖洞中塑濟公及十八羅漢等。1964年,第一尊劉三姐塑像在立魚峰對歌坪建成。1966年8月,在“破四舊”的鼓動下,“紅衛兵”搗毀了劉三姐塑像和巖洞中的神佛菩薩,園林設施遭到嚴重破壞。1973年,公園修復,建圍墻,設露天劇場、兒童樂園、茶社和小賣點,復稱魚峰公園。1974年開始出售門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增大了園林建設的投入,1979年~1990年,魚峰公園的建設投資達118萬元,其中1979年恢復劉三姐塑像;1980年~1981年,先后建成劉三姐組雕、“靈泉閣”、“峰影亭”、“潭光亭”、“景賢亭”、“漱心亭”、“末了亭”等;1989年,建成三疊泉和盆景園;1990年完成一批石雕和彩塑,并改造了公園圍墻。1991米~1998年,先后完成石玩精品館、古風園、公園北大門及附樓。山上增添了空間形象優美的園林建筑,建成了夜間山體泛光造景系統與相鄰的馬鞍山之間旅游觀光索道。登山纜車道全長470.76米,兩站高低差132.19米,設有雙人乘坐的吊廂54個,這是中國第一條位于城市中心的橫跨兩座山的索道。立魚峰,這座唐宋以來就是游覽勝地的名山,注入現代園要氣息,將對中外游人具有更大吸引力。
公園有喬木54種、1300多株,灌木48種、6000多株,草坪、花壇、綠籬點綴在青山綠水間,綠化覆蓋率達95%。公園游樂設施有游船出租碼頭、“清風院”卡拉ok廳、眾仙洞、兒童樂園、旅游觀光索道、古風園、民族風情表演等。
魚峰山東南山腳下有一泓清水稱小龍潭,潭水甘冽,游魚可數,水位隨柳江漲落。唐代柳宗元稱之為“靈泉”,陸羽的《茶經》里稱之為“園泉”,列入天下名泉之一。以泉水泡茶,芳香可口,取泉水釀酒,則酒醇。潭邊花木繁茂,北邊建有詠魚亭,東邊建有半月廊。在廊上觀看魚峰山倒映,潭峰相映,如巨鯉躍立潭面,形肖神似,人稱“南潭魚躍”,為柳州古八景之首。
馬鞍山公園
馬鞍山雄崎于柳江南岸,北臨如帶江流,西與立魚峰毗鄰,東西走向,長約500米,海拔270米,投影面積13.5公頃。山形東西峰突兀、中間凹,形似馬鞍。
唐代以來,馬鞍山就是附郭名山,是歷代著名游覽勝地。山西側北面的巖為道教遺跡,有帝君神和“黑肌而赤脈”的棋盤石,傳說八仙中的鐘離和呂洞賓在此對弈,并在巖口留下“仙人腳印”。巖間多題詠刻石,宋方信孺“釣臺”彖書摩崖,宋宰相王安中《新殿記》摩巖均立于此。前臨小龍潭(古靈泉)背靠巖的靈泉古剎在宋代寺院中稱“廣右第一”。山西側南石有惟妙惟肖的“壽星巖”,香火頗旺。山北近山頂處儼如廣廈的仙弈巖,面積約300平方米,洞口高朗寬敞,洞內鐘乳石形成的石柱、石幔、石花似人狀物,千姿百態。
隨著旅游資源開發,巧借山景空間優美形象的園林建筑及夜間泛光造景系統,以及魚峰山至馬鞍山旅游索道的架設、馬鞍山這座南天奇峰將變得更富神韻,更具魅力。
市內交通:可乘10路、19路、21路、16路、4路等市內公交車直達,至魚峰公園站下。如從汽車總站出來,向右走約150米,過馬路即到。
最佳出游時間:柳州市地處亞熱帶,四季較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平均氣溫20.5℃,春天雨水比較多,夏天天氣炎熱,因此最佳出游時間為秋季。
關鍵字: 東西 柳州市 米 風景區 馬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