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居住風俗
苗族大多聚族而居,幾家或幾十家住一個村寨,大的村寨一二百戶。村寨的房屋緊密相鄰,三五十棟或一二百棟緊挨在一起。隆林各族自治縣等地的苗族一般與壯、彝、仡佬族雜居,每寨七八戶、十幾戶不等,三四十戶以上的大寨較為少見。
苗族的村旁常保留幾株或幾十株參天大樹,俗稱“水口林”。過去,還在村寨四周種荊棘為籬,高五六尺,縱橫交錯,人畜均難通過;在進村的路口建一小木樓作寨門,晚上由守寨人或最后收工者關閉寨門。寨中一般有公共場所,并建有戲臺,平時供人們休息和兒童做游戲,節日時供人們聚會娛樂。三江侗族自治縣等地的苗寨,寨中挖有水井,井上建有亭閣,既可保護水源清潔,又可供人乘涼。
苗族居住地區木材多,房屋多為木質結構,又常以杉木皮、茅草或瓦片蓋房頂。舊時,多數苗胞住在杉木皮蓋的木房、草房或十分簡陋的“杈杈房”里。“杈杈房”以木頭交叉搭棚,上蓋茅草,用茅草、樹枝或竹片編籬為墻,再糊上泥巴,用以擋風。現時已多建樓房。融水、三江、龍勝等地的苗族多住吊腳樓。人們利用山坡的斜度,在山坡的下方豎較長的木柱支撐,上方則豎較短的木柱支撐,鋪板為樓,樓下堆放雜物。木樓的窗戶一般開得很小,室內陰暗,但可避風寒。融水、三江等地的苗族村寨,寨內房屋大都緊緊相靠,谷倉則建在村邊寨頭,以免一旦村寨失火,殃及糧食。
族住房多為5柱3間,也有7柱5間的。有的人家還根據地勢,在兩頭配建橫屋,在正屋前檐下再配上比檐口低50厘米左右的重檐,以加大門樓的寬度。
現在苗族的房屋正中一間是堂屋,左邊一間做火塘,右邊一間分里外兩個臥室或是用作貯藏室。過去,苗族的屋內布局以火塘為中心,人們的起居、飲食、祭祖、敬神、打坐均在火塘旁。火塘用青石板砌成,再用椿木圍成正方形,然后在火塘周圍用質地堅硬的木地板鋪“地樓”。“地樓”離地面約30厘米,苗族稱之為“拉總”或“總站”,意為“床鋪”或“冷鋪”。平時,火塘總是打掃得干干凈凈的,有的人家還用桐油油得油光锃亮。現在苗家多有了木架床,晚上睡覺不再臥在火塘旁,借火取暖御寒,但火塘邊仍是安靈設位祭祀祖先的地方。所以,到苗家作客,如未得到主人邀請,不能在“地樓”火塘邊的凳子上坐。當主人邀請就座時,必須到外面擦掉鞋子上的泥巴,然后再到火塘旁坐下。
關鍵字: 仡佬族 房屋 自治縣 苗族 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