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的鄉土文化
梧州有許多傳統的、充滿鄉土氣息的劇和舞。梧州的鄉土文化由東詩(蒼梧)、西球(藤縣)、南戲(岑溪)、北歌(蒙山),和中部市區的粵劇(梧州)五大版塊構成。岑溪的牛娘劇,古樸歡快、風趣幽默,是中國劇種中的珍品;梧州市郊的鹿兒舞,純真樸實、土而不俗,表達了人們向往幸福的美好愿望;火碗舞,揉雜技與舞蹈于一體,象征著光明興旺;麒麟白馬舞,動作多變、氣氛熱烈,是農村中恭賀新禧常見形式。蒼梧石橋鎮的鯉魚舞,歡快喜慶、憑添活力,表現了鯉魚躍龍門的上進精神;沙頭鎮的木樨舞,人獸激斗、孔武有力,顯示了人類的強大力量。
古代的民間舞,從其特點來看,主要是古代人們以模仿動物的形象而舞的舞蹈,其內涵與中國各地的傳統圖騰崇拜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固定的時間,將這些反映西江人民勞動、生活、愛情、歷史的劇、舞展現給觀眾,既能讓人民大眾參與,又能突出地方特色,提高梧州市的旅游地位,對吸引知識型旅游者起著較大作用。
鯉魚舞
鯉魚舞流傳在蒼梧石橋鎮一帶。每逢喜慶節日,各鄉村、城鎮常常可以見到。民間傳說盤古開天辟地是由鯉魚帶領才尋到水源的。人們為了不忘鯉魚的功勞,每逢農歷正月初四祭神時,就舞起鯉魚,以示紀念。以后又逐步衍變為每逢喜慶節日,都舞鯉魚慶祝豐收,寓意“年年有余”,祈愿天下太平。
鯉魚的魚頭、魚身、魚尾三部分骨架是用竹蔑、竹片及鐵絲扎成的,然后用鐵絲連接起來,再將圓竹棒的一頭插入魚腹至魚背頂端為握棒,最后用白布包縫各部位,繪上圖案和色彩。握棒,靠魚的一端為棒頭,另一端棒尾。鯉魚舞由男子五人表演,動作大部分是模擬鯉魚燈在藝人們的手中栩栩如生,眾鯉魚在頭魚的帶領下,時而在水面悠然游動,時而潛下水底尋找食物,時而相互嬉戲。高潮時鯉魚急速翻騰,全力拼搏,最后高躍龍門。此時觀者情緒激昂,全場歡呼喝彩,氣氛熱烈。
關鍵字: 中國 傳統 岑溪 蒼梧 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