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豐富多彩的民族風俗
豐富多彩的民族活動
民間對歌
陽朔居有漢、壯、瑤、苗等11個民族,各民族除有自己的習俗、節日外,一個共同的特點便是擅長對山歌。不論婚喪嫁娶,還是逢年過節,每每擺起歌臺,一比高低,直至通宵達旦仍不肯散去。這些山歌有談情說愛的,有傾訴生離死別、崇尚忠孝的,也有談古論今敘事的。唱者少則三、五人,多則幾十人,歌聲或激越高昂,悠揚動聽;或深沉委婉、如泣如訴;或輕呤淺唱、閑適灑脫......尤以壯鄉高田的中秋節對歌、福利龍尾瑤民的“歌堂愿”會最富特色。
福利五月八節
陽朔縣福利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國農歷每年的五月初八前后,由民間組織在福利鎮上開展的民間文藝、體育及祭祀活動。
五月初八,圩上各戶扎起三尺六寸高的立式彩燈到鎮上公公、婆婆廟前燃放,然后祭祀兩廟中的一百余尊菩薩并將其抬、抱于大街上游行。隨隊游行的有文藝、體育隊伍,舞獅、耍牌燈、踩高蹺、八仙紙扎、鑼鼓篷、故事臺、旱船......等等。街道上一時水泄不通,人聲沸鼎,鼓角連天,十分壯觀。游行完畢則是民間文藝表演(唱桂戲等)、體育活動(球賽、棋賽等),伴隨著各種商貿活動。這些活動一般為時五至十天。節日期間(當地人稱趕會期),家家釀制苦瓜釀作自家主菜和款待賓客。福利“五月八”會期的來歷,傳說是人們在五月初八這天去祭祀公公、婆婆廟可多子多福、國泰民安。在祭祀公公、婆婆廟的神壇上有這樣一副楹聯:婆婆一片婆心保佑人人生仔,公公十分公道教育個個孝親。活動中,誰來組織,抬、抱菩薩游行的是什么人,都有具體的規定;還有,家家為什么要釀制苦瓜釀?想探個究竟,不妨在五月初八時到福利去看一看。
六月二十三節
陽朔縣白沙鎮民間傳統節日。中國農歷每年的六月二十三日前后,由民間組織在白沙鎮上開展的民間文藝、體育及祭祀活動,當地人亦稱趕會期。六月二十三,是白沙鎮一年中最為熱鬧的日子。
二是游行,六月二十三這天上午,先是到“關圣帝君”塑像前祭祀,然后由一些執事往鎮各家各戶送一張印有“武圣宮”、“丁財旺”的紅紙帖,緊接著首事們以首領身份走在游行隊伍前面開始游行,首事身后是舞龍、獨角獸,青少年化裝成的劉備、孔明、張飛乘馬而來,有一匹馬身上雖披著紅氈子,卻無人騎在上面(據說上面坐著關羽,一般人看不見)。接下來是由男女兒童化裝成仙童坐在紙扎亭里的“故事亭”,最后是四臺“炮”。三是搶“花炮”,花炮其實是四個等次的獎勵,或實物或獎金或二者兼有,價值幾百至幾千元不等。之所以稱為“炮”,是因為決定獎勵名次時,用一種小鐵炮將一個直徑約一寸的紅鐵環沖到天上,供各搶炮隊去搶。這些搶炮隊伍一般有十隊左右,每隊有十來條赤膊壯漢。只聽得炮聲一響,嗩吶、鼓鑼齊嗚,四周人山人海,吶喊聲一時雷動。在未到首事臺報到以前,不論誰拿到紅環都可以搶,這是力量和智慧的較量,其兇險與詭秘,令人贊嘆不已。 傳說六月二十三是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羽的誕辰,關羽忠義雙全,人們便用各種形式紀念他。但卻由此派生出許多民間特有的風尚習俗來,就如同白沙這會期中,每年辛辛苦苦搶去的四臺“炮”,第二年卻都自覺地送上價值相等或翻倍的四臺“炮”來,原因何在?
陽朔上新墳節農歷二月初二日,凡家中有在頭年去世的親屬,至此日,所有嫁出的姑娘姐妹都攜帶著艾葉粑、香燭、錢紙、鞭炮、臘肉等禮品回娘家,與叔伯、兄弟共同到新墳祭奠,以示哀悼。在壯族農村尤為盛行。
陽朔社日陽朔的社日分春社和秋社(立春第五個戊日為春社,立秋第五個戊日為秋社),一般在農歷二、八月間。陽朔農村普遍流行有“做官三年不如耍社一天”之說法。因為在每個村子里,不分貧富貴賤,少則十戶,多則二、三十戶,為了互相辦理喪事,在社日中都要聚會“吃社”(每戶1名男子),并就一年中辦理喪事立約,規定當年喪事每戶對喪主助錢、糧數額,負責抬棺送葬則是義不容辭的。農村俗稱“十友社”。凡不參加“吃社”的,則被開除“十友社”,社友不再負責料理他家的喪事。
陽朔牛王節農歷四月初八日,傳說是牛的生日。陽朔鄉下農民在這一天,家家吃黑糯米飯,并用它喂牛,為耕牛消災解難,同時感謝耕牛對人的辛勤勞動。
陽朔嘗新節農歷六月初六日,農家都備酒禮到田頭地角供奉,用錢紙扎谷桶盛滿新谷插在田基上,以示稻谷滿倉,或是“抬菩薩”游行祈祝五谷豐登。
陽朔中元節 又名鬼節,俗稱七月半。壯族在農歷七月初七到十四過節,其它民族農歷七月初八至十五日過節。節日里,家家戶戶早晚供奉祖先神牌位,到送祖之日(十四或十五),用封包(即紙袋裝著錢紙、金銀紙錠冥強之物,寫上祖先的名諱到野外焚燒,是夜,野外燭光片片,其間人影晃動,俗稱“送鬼”。
陽朔冬至節農歷十一月“冬至”這天,農村有“冬至大過年”之說,家家戶戶早吃湯圓,晚吃油豆腐肉圓及雞、鴨、魚、肉、大肆慶賀。
陽朔的小年又稱送灶節。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晚上,傳說灶王爺要上天了,農村便以糖果、豆腐在灶頭供奉,“送灶君上天”。供奉畢,則家人大宴,稱過小年。
關鍵字: 少數民族 桂林 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