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月亮灣枇杷山莊游記
美麗的月亮灣枇杷山莊坐落在蜿蜒曲折的柳江河畔上游,即太陽村鎮新圩村往露塘農場的路段,距繁華喧囂的柳州鬧市區不足二十公里。從柳太路驅車往太陽村方向行駛,經過新圩后,再向前約兩、三公里,有一處三岔路口。向右轉往露塘方向,駛上三級鄉村公路,路旁依偎著一條彎彎的小河。在這段小路上,流水潺潺,瀑布喧嘩,竹林婆娑,炊煙裊裊,令人精神為之一振,撣去了幾許塵世的煩惱。短短的兩分鐘路程,告別了小河,駛到了太陽村自來水廠路段,看見了寬闊的柳江河面。沿著柳江河畔,順著變窄變陡的上坡路,小心前行。突然,一個左轉彎,幾乎有八、九十度,急忙打過方向盤-------不好,腳下又出現一個近六十度的陡坡,汽車頓時俯沖下去,坡下緊挨著柳江河,立即丟油門踩剎車,汽車方緩緩滑行。回過神來,居高臨下,定睛朝前一看------浩浩蕩蕩的柳江河水,自西向東撲面而來,那么寬闊、宏大、強壯、傲慢。高傲的柳江河水,流淌到山坡下,突然忸怩起來。只見幾股清流聚集在山腳下、河岸邊,徘徊往返,流連纏綿,河水浸淫著河岸,形如半月,彎彎的,那么自然、柔順、安詳、和諧。這,就是“月亮灣”了。汽車停泊在月亮灣的公路邊,枇杷山莊就在月亮灣的對面,僅隔數米遠。這是一個馬蹄形的山拗,面積約幾十畝,山高不足百米(比較月亮灣水面)站在山腳下,放眼遠眺,漫山坡上,種滿了枇杷樹,郁郁蔥蔥。樹木約有一人多高,大概已有六、七年樹齡了。數十蔸高大的竹棵,分別站立在枇杷林邊,愈發被襯托出挺拔秀麗。竹林中,探頭探腦的伸出了幾個茅草屋頂,耳邊傳來了一陣陣鳥鳴、雞啼、羊咩、狗吠。此情景真有點陶淵明老先生筆下的世外桃源之風啊!山腰間,八角形狀的侗族風雨亭,屋頂高聳,中間豎立著糖葫蘆似的圓木飾物,直插天空。與東南亞國家的寺廟屋頂幾分相像,但不及寺廟的金碧輝煌,而顯得那么自然拙樸,與周圍渾然一體,毫無做作。山腳的右上方,端立著枇杷山莊的主樓。從山下仰望,主樓亦為侗族風格。造型嚴謹,線條流暢,四平八穩,氣勢不凡。整棟樓全為杉木料建成,屋頂覆蓋著手工燒制的青灰色小瓦。屋頂四角的飛檐,分別由一溜青色小瓦,抿上白色石灰,象爬行動物的脊椎,高高翹起。此乃侗族工匠的高超手藝,非一般泥水工所能及。粗覽了山莊全景后,按捺住迫切的心情,腳踩著太陽村特產的赭紅色山石路,我邁進了山莊寨門。杉木搭建的寨門,造型洗練,杉木的原色與赭紅色的火山石互相映襯、比對,顯得那么原始、古老,意味深長。拾梯而上,步入主樓前的石坪,想不到又看到另外一種風格。整塊石坪約有五十平方米,全部用60cm×30cm規格的青石板鋪就。整齊、潔凈、光滑、平坦,與山路上隨意鋪砌的亂石風味截然不同。主樓共分上下兩層。300平方米的建筑,全部采用胸徑40公分的杉圓木作柱子,沒有一塊磚石。四周墻壁,由杉木方、板圍合而成,杉木線條框成的玻璃窗光亮簡潔,煞是清爽。上得二樓來,更覺寬敞。二樓面對柳江河方向,只圍欄桿,不設木墻,登高望遠,視線毫無阻擋的被十幾公里長的柳江河段吸引住了。向西看,浩瀚的柳江河水自幾公里遠的露塘大橋,不,似乎是柳城沙埔——融安縣城——融水大苗山——三江縣——貴州黎坪,直至柳江源頭越過千山萬水奔騰而來。喘息著向東而去——鷂鷹洲——柳鋼——基隆村——紅光橋——柳江大橋——東門沙角。。。。。。我腦海里不斷的翻騰著“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那許久未曾醞釀的思古之幽情,一霎那間洋溢著整個胸膛,真是心潮澎湃,感慨萬千。沉思良久,終歸平靜,方離開主樓。走入枇杷樹叢中,只見樹丫間掛滿了大大小小金黃色的枇杷果。久居鬧市,終日蜷伏在水泥建筑中,驀然見到這豐收景象,個個都發出了驚喜的叫聲:“看,這個果好大喲!”“唉呀,這棵樹好多果喲!”連忙拽下果子,三兩下剝皮送進嘴里。“哎喲,好甜啊!”“太好吃了,比市場的新鮮多了”頓時,枇杷樹下充滿了歡聲笑語,使原來靜謐的山莊充滿了生氣。摘了個把鐘頭枇杷,滿山坡的跑累了,雙手粘糊糊的盡是枇杷果汁,喉嚨直打著枇杷味的飽嗝。個個都跑到風雨亭休息去了。風雨亭的卵石坪上,早已擺好了十多張方桌。陸陸續續的游客,大多圍桌而坐,有的搓麻,有的打牌,玩得不亦樂乎。方桌四周,圍放著十多個燒烤爐,炭火正旺,燒得鐵架上的雞腿、雞翼吱吱做響,油水直冒,肉香四溢,令人饞涎欲滴。更有一撥老者,手持二胡、琵琶,口含笙簫笛子,圍坐在亭子里的長凳上,吹拉彈唱,搖頭晃腦,似乎陶醉在仙樂中。玩累了,唱夠了,個個圍在燒烤爐邊,一手持雞腿(翼),一手持啤酒,大吃大喝,大嚼大咽,頗具梁山好漢的氣勢。喝醉了不必擔心。原來那竹林里的茅草屋頂,竟是十多座錯落有致的吊腳木樓。石徑引路,柴扉掩門,醉眼朦朧的推門而入,木墻木地板,清涼透氣,只可惜尚無床鋪臥具。為何,只緣柳太路尚未竣工,山莊老板恐無客人住宿,故無此準備。也罷,也罷,反正是夏天,席地而眠何妨。且仿效那《紅樓夢》中史湘云醉臥花蔭間,我們尚且有木樓小憩。一覺醒來,倦意全無,神清氣爽。看窗外太陽熱辣,緣何屋內這般清涼?走到陽臺仔細觀察,原來,全是茅草的功勞。茅草覆蓋在木樓頂上,冬暖夏涼。先人都是住茅屋,不用吹空調;現代人住水泥屋,離開空調沒法住。這茅草木樓倒是“返璞歸真”了。所有吊腳樓的陽臺、窗戶都面對著柳江河,站在每個木樓的陽臺上,都可從不同角度觀察河面,幾乎就像照相機的取景框。我想,若自己是個畫家,或是攝影家,把柳江河的春、夏、秋、冬四季變化都記錄描繪下來,把她美麗的面貌展現給大家看,這不就是我們對母親河最好的報答嗎!?夕陽西下,懷著戀戀不舍的心情,我一步一回頭走下山去——再見了,吊腳樓;再見了,風雨亭;再見了,枇杷樹。下個周末,再見!
關鍵字: 三岔路 太陽村 月亮灣 枇杷 柳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