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桂林陽朔之行
從上學記事起,桂林就是我向往的地方,小學就學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文章,中學開始集郵時正是《桂林山水》郵票流傳的時候,再后來到銀行工作發現鈔票背面印的竟也是漓江山水,在九寨溝、張家寨、西藏、新疆這些景區尚未開發的年代,桂林漓江某種程度上就是中國山水的代名詞,故而才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說。這次桂林陽朔之行是常州國旅安排的四日行程,事實證明這是一個非常不合理的行程安排,完全不能體現桂林陽朔風光中的精華,但是你也挑不出什么毛病來,因為這是一個標準行程,只有在行程結束后才能發現問題所在。說是四日游實際上是標準的三日游,但是比之九寨溝-黃龍六日游中四天人在旅途要好許多。原定行程是第一天下午出發,經南京祿口機場飛桂林;第二天桂林游覽;第三天游漓江,住陽朔;第四天桂林游覽,晚班飛機回南京。 10月27日,最好的金秋時分,下午4點鐘常州城中路國旅門口集中出發,同行的有十幾個人,都是兩人或三人一組,或親戚或朋友,唯有我孤身獨往。走前我對行程稍作研究,感覺時間上比較寬裕,比如最后一天只安排了桂林市區溶湖、杉湖游覽項目(只要沿岸步行不坐游船,這是個免費項目,類似杭州西湖一般),完全可以再加一些自費項目進去,與其讓導游加,還不如我們自己加。于是在去南京機場的路上,我就使勁游說同行的人,說桂林附近的龍勝梯田有多么的美,如果去桂林不順便去龍勝,將來就更不會有機會去龍勝了,豈不人生憾事,在我的一番鼓噪之下,同行的人竟然全數贊成,由此可見,一般的游客怎經得住導游的,要知道跟導游這樣的職業選手相比,我的“忽悠”不過是業余水準。由于我們人數較少沒有全陪導游,一到祿口機場我就給桂林的地陪黃導打電話,商討增加行程的事,黃導一口答應,說見面再細談。 晚上十點多,飛機準時到達桂林兩江機場,見到了黃導,一個帶著書生氣的男生,在導游這個行當還算單純,廣西師范大學畢業,正在準備考研,在他帶團的那三天時間內,大家相處得非常融洽,只有我知道他在我們身上賺的外快并不少,我們這團得游客也比較單純(幾個老人家都把黃導當作孩子看待,我想這應該是導游的最高境界了,殺人于無形),我也就懶得說破,以免敗了大家的興致,如果能玩得開心,只要導游不過分,多賺幾個錢也是可以接受的。去酒店的路上,把后三天的行程確定下來,第一天游覽桂林全部景點,第二天到陽朔后時間還早,去銀子巖看桂林最美的溶洞,第四天下午去龍勝看龍脊梯田,每人因此增加300多費用,無異議。 桂林住京桂新都大酒店,市中心(桂林不大),無星級,但是房間條件不錯,畢竟桂林是多少年的旅游城市了,全市幾十萬人都靠旅游吃飯,如果再伏侍不好游客也實在說不過去了。因為我是一人出游,根據和國旅的口頭約定,如單獨使用標間須補足差價,這也是旅游業的行規,在此特別感謝一位溧陽的團友,她們是三人同行,她提出我們自行調劑,跟旅行社沒關系,結果是她們三個人一間房,她從我房間拿了一套床上用品打了三天地鋪,免了我出雙份房費,我很感動,出門在外很有點一家人的味道。安頓好行李,立馬下樓解決吃的問題,機上的餐點總是吃不飽,桂林最出名的就是米粉,樓下就有一家米粉店,點了最著名的馬肉米粉,實在是非常的一般,后來看別人的游記才知道同為桂林米粉口味來去很大,遺憾當時不知那家米粉店才是最好的。 早晨出發后第一站是象山公園,位于桃花江與漓江的交匯處,因山形酷似一只站在江邊伸鼻豪飲漓江水的巨象,故名曰“象鼻山”,是桂林山水的象征。真是盛名之下其實難負,走近漓江邊,但見江水日淺,且倒映象山的江面滿是水草,江水遠談不上清澈,門票30,進去也只有這象山可看,還不如走到遠處的濱江路遠眺象鼻山,看不見漓江也許感覺會更好點,象山原本不收門票,是近些年才圈起來的,建議遠眺即可,進園近觀反而不美。 接下來的景點是王城-獨秀峰, 靖江王城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侄孫朱守謙被封為靖江王時修造的王城,是我國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明藩王府第。朱守謙建造王府歷時20余載,至今已有630多年的歷史,比北京故宮建成的時間還早。它有承運門、承運殿、寢宮,左建宗廟,右筑社壇,亭臺閣軒,堂室樓榭。圍繞主體建筑還有4堂、4亭和臺、閣、軒、室、所等40多處, 占地19.78公頃。王城內紅墻黃瓦,云階玉壁,輝煌壯觀。王城現為廣西師范大學(黃導的母校)校區,濃縮了桂林最近幾百年來的歷史和文化。獨秀峰位于桂林靖江王城內,算是一處景點,最早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詩句就刻在獨秀峰上,800年來一直作為點評桂林山水景色的不朽名句。獨秀峰與桂林著名的疊彩山、伏波山三足鼎立,是桂林主要山峰之一,相對高度66米。獨秀峰孤峰突起(這也是桂林山峰最大的特點,沒來由的就突然冒出了地面), 素有“南天一柱”之稱。 出了獨秀峰的后門,步行不遠就是漓江邊上的伏波公園,漢代時伏波將軍馬援南征曾經過此地,故得名。桂林的山看多了都是一個樣,伏波山也是孤峰挺秀,一半插入江潭,另一半則枕于陸地。據說每年春夏江水暴漲(我沒看到,倒是聽說隨著漓江上游生態環境的破壞,漓江水量越來越少,現在基本靠上游的水庫人工調節,才能確保枯水季節不斷流),山麓遏阻急浪狂瀾,使江水倒轉回旋,有降伏波濤之力。伏波山西面有登山石階,可達半山亭和山頂,登高眺望,可看到桂林的水光山色,因而有“伏波勝景”之美稱。 桂林的公園的都很小,景色也大同小異,看看都差不多,游完這三個公園只用了不到三個鐘頭,時間還早,繼續向下一個景點---七星巖公園進發,哪知到了公園門口卻沒進去,拉到邊上一家專賣海產品的購物點,桂林離北部灣還遠著呢!反正是吹噓北部灣的海產品有多么地好,也許確實不錯,我連喝了好幾碗紫菜湯,就是太小氣了,那個碗要多小就有多小,當然對我這種什么都不買的人來說,碗也是該小點,不然,它豈不是虧大了,說笑! 午后游覽七星公園,這是桂林市最大的以巖洞為中心的綜合性公園。公園北邊的普陀山,和南邊月牙山,共有七峰,其分布猶如北斗七星,故稱七星巖,山上多有溶洞。七星巖公園內最著名的景點自然是七星巖,是典型的喀斯特溶洞景觀,洞內鐘乳石遍布,洞景神奇瑰麗。但是導游并沒安排我們游覽這個溶洞,當時一行十幾人連我在內,也沒人知道七星公園內還有這么一個鼎鼎大名的溶洞,直到此刻我都沒想通導游為何要跳過這個景點,估計不外乎以下兩個原因:一、因我們更改行程,桂林游程壓縮至一天,時間較緊,來不及安排;二、后面還有更美的蘆笛巖和銀子巖,七星巖不值得一游,但愿是后者。結果我們就只看到剛進門的花橋有點特色,其余了了,不過普通公園而已。建于南宋的花橋是桂林市最古老的石拱橋,距今約八百年歷史。橋下四個半圓的橋孔與其在水中的倒影形成四個玉盤,形如滿月,號稱“花橋虹影”,也是桂林一景。 再往后就是蘆笛巖,蘆笛巖是一個以游覽巖洞為主、觀賞山水田園風光為輔(我們又沒“輔”著,只游覽了溶洞)的風景名勝區,因其洞口長滿能做笛子的蘆笛草,因而得名,導游稱蘆笛巖為桂林溶洞中的國賓洞,意即名聲響亮,游覽桂林的貴賓大多來過蘆笛巖,這從蘆笛巖入口處懸掛那些照片可以得到印證。洞內最高處18米,最寬處93米,游程500多米,洞中景物多姿多彩、千奇百怪,有從洞頂垂下的石乳,有從地上向上生長的石筍,還有石乳與石筍連接而成的石柱。那些被大自然雕琢成不同形狀的,則被人們叫做石幔、石枝、石花、石瀑等。還有一些石頭內空,敲打時會發出悅耳的聲響,則根據其聲音的高低,分別稱做石琴、石鼓、石鐘等。由這些千變萬化、千差萬別的鐘乳石構成了蘆笛巖內的四個洞天:“石幔層林”、“天柱云山”、“水晶宮”和“曲徑畫廊”。中國的溶洞很多,江浙一帶就有宜興的張公洞善卷洞、桐廬的瑤琳仙境、安徽的太極洞,桂林附近就更多了,其實大同小異,所以說溶洞的景色,一半靠燈光,一半靠想象,是很有道理的。 蘆笛巖是我們在桂林游覽的第五個公園,出來已是下午四點鐘,就在我們以為打道回府的時候,導游又把我們拉到了虞山公園,反正桂林有的就是公園,這是原本行程上所沒有的景點,桂林的公園實行的聯票制(至少團隊是這樣),多一處景點也無需多支出費用,但是直到最后我才知道黃導良苦用心的真實目的。 虞山公園因園內虞山而得名,是桂林山水游覽的開山地和桂林歷史文化的淵源地。為紀念華夏文明始祖之一的虞帝(虞舜帝)南巡曾到此地,從秦代開始就建有虞帝廟,是桂林最早的廟宇。應該說作為公園,虞山還是挺不錯的,有許多石刻碑文,還有一座日本奈良風格的方塔,問題出在那處新建的虞帝廟上,當大家走到那廟門前,就被導游引了進去,我走在最后,黃導對我說:你就不要進去了。我原本對寺廟就沒有興趣,聽此一說也沒往心里去,就到附近找景拍照去了,過了好一會兒,仍不見他們出了,準備進去看看,結果又被黃導擋在了門外,于是就坐在廟門外等他們,結果等到他們出來后才知道,他們在里面燒香算命很是花了一筆銀子(導游自有提成)。至此我才知道為什么黃導一直擋我進門的含意,一則他判斷我肯定不會花這筆冤枉錢,二則怕我識破后壞了他們的好事。那種燒香算命都
關鍵字: 中國 代名詞 桂林山水 漓江山水 陽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