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文化藝術
海南民俗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多彩,尤其黎苗兩民族的民俗文化更為瑰麗多姿,開發前景十分廣闊。本文擬就對海南民俗旅游資源的特點進行綜述,并提出一些開發的膚淺看法。
素有“南海明珠”之稱的海南省是一個以漢、黎、苗、回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黎族的遠古祖先大約在新石器時代中期,或者更早一些時候從兩廣大陸沿海地區陸續遷入海南島,成為島上最早的居民,主要聚居在瓊南七個自治縣,三亞市、通什市廣大的山區、丘陵地帶,少部分散居在定安、萬寧、屯昌、瓊海、儋縣和澄邁境內,與漢族人民雜居。
黎族人民聰明智慧、勤勞勇敢、能歌善舞,富有創造性,在歷史的長河中,創造了自己獨特多彩的文化藝術。其中有不少動人的民間故事與迷人的神州傳說,尤以《大力神》、《雷公根》與《黎母山傳說》等最富有代表性。“大力神”是黎族原始先民心目中的一位開天辟地的巨人。他氣概不凡、具有回天之力。他完成了開天辟地之后,又“腳劃群山”、“鑿通溝谷”、興起“茂密森林”、匯成“奔騰江河”,讓宇宙萬物充滿生機。《雷公根》是描寫人與雷公較量本事的故事,它反映了人類火的發明和運用,顯示了人的才智和本領。《黎母山傳說》講述了黎族祖先的來源。傳說黎族的女始祖黎母出生在黎母山,由雷公轟破蛇卵而出。這則神話還通過黎母生息的軌跡對原始初民從蒙昧階段的初期、中期和晚期進入野蠻階段的發展歷程,作了追憶性的描述。
黎鄉素有歌海之稱。黎族民歌,渾厚樸實、瑯瑯上口,散發著濃郁鄉土氣息。傳統的民間樂器,如勺(意為洞簫)、利咧(傳統管樂器)、鼻簫、弄(即鼓)等。這些都充分顯示了黎族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文化藝術的創造力。
解放后,黎族文化藝術得到了繼承和發展,不少文藝工作者根據黎族傳統舞蹈加工、改編和創作的《打柴舞》、《碗舞》、《三月三》、《半邊裙子》、《五朵紅云》和《草笠舞》等,因為其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族特點而為人們所喜愛。其中的《三月三》在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演出,得到國際好評;《草笠舞》在第八屆世界青年聯歡民間舞蹈比賽中獲金質獎章。
織錦工藝是黎族傳統工藝中的奇葩。宋代以前,黎族婦女已能織出彩色斑斕而又耐用床單幕布。至宋代,黎錦、黎幕、黎單已經頗負盛名,遠銷桂林等地。這些紡織品圖案精美,主要有“漁豬農耕圖”、“綠祀圖”、“豐收圖”、“婚禮圖”等,絢麗華美。
關鍵字: 南海 開發 旅游 海南省 黎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