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之旅--儋州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南渡江畔的儋州中和鎮,有一處三開間門臉的古建筑,這就是聞名海南的“東坡書院”。公元1097年,62歲的大詩人蘇東坡被再貶海南,就曾經在這里居住過。想當年,蘇東坡和友人們就在這個叫做“載酒堂”的小亭中,談詩作賦,縱酒高歌。四年的海南流放生涯,蘇東坡在南渡江畔留下了許多優美的詩篇。他曾這樣滿懷激情地歌詠這里豐富的物產。“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其實,真實的日常生活很苦,有東坡雜記為證,在此就不羅嗦了。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可以肯定的是,如今這個美好的環境多為后人所建。一放一千里,三放就是三千里。當年蘇東坡被貶廣東惠州,沒想到被再次流放海南儋州。當時,這個地方可就是海外了,絕對荒蠻。據傳,小妾不想死在荒島,居然自殺了。東坡先生,曾在這里掘泉為井,當地人稱為東坡井。直到今天,東坡井依然水源豐盈。我灌了一大瓶井水,甘甜、清冽。蘇軾太偉大了,最倒霉的時候還為如今的海南島,增添了一絲難得的人文氣息。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這是一片位于儋州海邊,用火山石制成的硯槽方陣,距今1200多年,號稱千年古鹽田。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漫上岸的海水,帶來了大量飽含鹽分的海泥,將這些海泥收集起來,松動曬干;用水不斷地沖刷海泥,將鹽分帶入到專門的鹽水池中,如此循環往復數次,最后得到鹵水;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清理干凈鹽槽,將鹵水倒在上面,暴曬數日,蒸發掉水分,便得到鹽巴。這一片鹽田屬于旁邊村莊群眾所有,按面積劃分。他們的祖先來自大陸。那時,鹽系國家專賣。估計到此的鹽民,有私自制鹽販鹽的嫌疑。今天,這里的人們依然延續著原始的日曬制鹽方式。不過產品主要是賣給為數不多的游客。這些鹽巴白如雪、細如棉,咸味適中純正,具有純天然、無雜質、顆粒小的特點。適合腌菜用。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這處古鹽田,是我國最早一個日曬制鹽場。鹽田總面積750畝,硯式石槽7300多個。海灣內,鹽槽毗連,蔚為壯觀。
關鍵字: 東坡書院 南渡江 海南 蘇東坡 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