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墓
張衡墓是全國重點文化保護單位,位于南陽市臥龍區石橋鎮小石橋村西,因張衡晚年曾擔任尚書,故又俗稱“尚書墳。這里面山依水,景色秀麗。墓北一箭之地,便是“平子讀書臺。相傳是張衡幼年發奮讀書、鉆研學問的地方。墓東瀕臨宛、洛古道,與宛北名剎--鄂城寺隔路相望。墓西是一片活野平疇,新修的公路貫通南北。宛如錦帶似的洱水自墓前繞流東行,兩岸重柳舞姿婆娑。如果說其他景觀是一串形如項鏈珍珠的話,那么張衡墓園就是一顆晶瑩無比的寶石。千百年來,曾吸引了多少人們到此來拜謁瞻仰,尋古探勝,發思古覽物之悠情。初唐文壇之一的駱賓王在拜謁張衡墓后,寫下了“過張平子墓詩:“西鄂該通理,南陽擅德音。玉卮浮躁麗,銅渾積思深。等等。這些情真意切的詩句,表達了對張衡才華橫溢,偉績豐功的敬仰之情。張衡墓原建造宏偉、翁仲、石獸對立,祠廟巍峨壯觀,然而歲月悠悠,歷經千余年,由于風雨剝蝕,戰亂破壞,景況日漸荒蕪。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重修了張衡墓園。近年經增建、擴建,規模漸宏。進入建成后的墓園大門,首先映入人們視野的是一對高大雄偉的漢闕,漢闕為磚石結構,上覆重檐屋頂,闕身上部飾有斗拱和鳳鳥,頂部檐下,兩個頑單手抓屋檐,在嬉戲游蕩,憨態可掬。漢闕過扣,東西兩側各有面闊七間的展廳,陳列著張衡發明創造的器物及介紹張衡一生偉大貢獻的文圖展板。展廳頂部各建望樓一座,東西對稱,頗為壯觀。循路北行,是一座十字形曲橋,東西通向碑樓和廊房,正經通向墓冢,沿中軸線繼續前行,兩側石像生排列有序,穿過正中的祭臺,拾階而上,便是一片平地。站在這里,放眼眺望,蒲峰遠峙,洱河如帶,古塔巍然聳立,村莊田舍相間,近處樓亭各抱其勢,奇樹異草爭榮斗研。宛如一幅優美的彩墨長卷,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穿過石亭堂,便是一尊通高五米的張衡半身花崗巖石像,雕像仰首凝視、神態莊重、栩栩如生,基座四周的大理石覆面上,鐫刻碑文和“渾天儀、“地動儀浮雕。雕像背后為一碑墻,呈深灰色,上面鐫刻著張衡歌頌家鄉的《南都賦》全文。繞過碑墻便是高大的墓冢,該墓高8米、周長79米,墓冢四周松柏簇擁,并辟有環形甬道,供游人瞻仰游覽。墓前豎郭沫若先生詞碑,墓冢環砌青磚八棱形花墻,墓冢大門兩側,豎明嘉靖與清光緒年間的碑刻,并加蓋了碑樓。碑樓東則豎quot;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志碑,西則豎嚴濟慈先生題詞碑等。
關鍵字: 全國重點 大理石 心曠神怡 栩栩如生 流連忘返 花崗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