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雞——游河南開封不能不看的精彩
斗得正激烈的兩只“黑珍珠”
訓練斗雞也是很有趣的。斗雞要靠平時的訓練,其訓練方法可歸結為下述14種手法,即:攆、溜、轉、跳、推、拉、打、抄、搓、掂、托、揉、絞、擾。斗雞長成后,第一次初斗,不宜太長,一般十五分鐘即可。每日黎明,開封的斗雞愛好者們就開始“攆”雞,雞子在前面人在后,速度由慢到快,時間由短到長,20天后可延長到一小時左右,然后使之休息,飲水。10點左右,再放雞出罩,在廣闊的場地上進行“散步”,讓其自由活動,以促進精神輕松。12點左右“喂食”,飽食后入罩休息。到下午三四點鐘再進行第二次“散步”,一小時后再進行“訓雞”,讓雞作跳罩、敦腿等各種姿勢,半小時后即可休息。到晚上天黑前,再加餐“補食”。這樣的訓練可使斗雞筋骨強壯,兩腿有力,動作敏快,以利于打斗。
每年農歷正月初二,是斗雞比賽的日子。農歷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也是斗雞的好時候。除正月初二外,二、三、四月的比賽時間都不固定,一般都選在月初第一個星期天。日子選定后,就要選擇斗雞坑了。所謂“斗雞坑”,是因斗雞的場地低于四周地面而得名。開封的“斗雞坑”,從清末到民國一直在開封北部“里城”東門以外的廣場上。
現在,多選擇在龍亭公園、鐵塔公園和相國寺內。每次斗雞比賽時,斗雞坑觀者甚眾,熱鬧異常。斗雞坑的主持人叫“雞頭家”、“雞頭”。雞頭又是斗雞勝負的裁判,還是斗雞找對拉線的介紹人。雙方在斗雞坑斗雞,先由雞頭搭橋說合,然后互相看雞,叫做“搬眼”。原則是:個頭、體重、雞齡基本相同的才能相斗。雞頭發令:“拉雞!”雙方抱雞入場。雞頭再令:“預備”,雙方各抱雞蹲于圈內,兩雞雞頭相照。雞頭喊“撒雞”后,雙方同時放手,退出場外。15分鐘為一盤。雞坑兩端,各備有清水一桶,供“使水”之用,就是斗過一盤兩盤之后,為了讓斗雞保持清醒,不使雞的體溫繼續升高,經雙方或一方要求,在雞頭下令“攏雞”以后,雙方把雞子抱起,然后把毛巾浸濕,先把雞頭和口腔內的淤血洗凈,再沾清水浸濕斗雞的胸腹與兩翅之下,以利于恢復疲勞、繼續戰斗。 斗雞坑有一條多年形成的規矩,就是不論雙方斗得如何精彩頑強,都不準拍手叫好,以免打架生事。不僅場上如此,場下欣賞別人的斗雞時也是如此。據老人們介紹,平時看別人的斗雞時,只能夸獎,不能說孬。一夸主人倒茶,二夸主人拿煙,三夸主人拿酒,四夸主人拿出燒雞盛情招待。如不懂此俗,看雞時說雞孬,一說雞孬受冷淡,二說雞孬就會被攆走。由此,這一古老的游戲,沿承著這些古老的規矩與習俗,在河南的七朝古都——開封,精彩上演!
關鍵字: 傳統 開封 河南 愛好者 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