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有傳奇色彩的“神農山美麗傳說”
★神農嘗百草的傳說
傳說中的上古帝王神農氏。因以火德王,故稱為炎帝。繼女媧后為天下共主,傳說是農耕和醫藥的發明者。又創造五弦瑟,開始蠟祭和市場。自他以后,中國進入了農耕社會。而神農壇,相傳是炎帝神農遍嘗百草、登壇祭天的圣地。我們來看看有關他嘗百草的故事。
太古時候,人們沒啥吃,靠捋草籽、采野果、獵鳥獸維護生活。有時吃不應中了毒,重時就被毒死。人們得了病,不知道對癥下藥,都是硬挺,挺過去就好了,挺不過去就死啦。神農帝為這事很犯愁,決心嘗百草,定藥性,為大家消災祛病。
有一回,神農的女兒花蕊公主病了。茶不思,飯不想,渾身難受,腹脹如鼓,咋調治也不見輕,神農很作難,想想,抓了一些草根、樹皮、野果、石頭面面,數了數,共十二味,招呼花蕊公主吃下,自己因地活忙,就走了。
花蕊公主吃了那藥,肚子疼得象刀絞。沒大一會兒,就生下一只小鳥,這可把人嚇壞了。都說是個妖怪趕緊把它弄出去扳了。誰知這小鳥通人性,見家人咯煩它,就飛到地里尋神農。
神農正在樹下打瞌睡,忽聽:“嘰嘰,外公!嘰嘰,外公!”抬頭一看,是一只小鳥。嫌它吵人心煩,就一掄胳膊:“哇嗤——”的一聲,把它攆飛了.沒多大一會兒,這小鳥又飛回到樹上.又叫:“嘰嘰,外公!嘰嘰,外公!”神農氏覺得怪氣,拾起一塊土圪垃,朝樹上一扔,把它嚇飛了。又沒多大一會兒,小鳥又回到樹上,又叫:“外公,嘰嘰!外公,嘰嘰!”神農一犯思想,聽懂了,就把左胳膊一抬,說:“你要是我的外甥,就落到我的手脖上!”那小鳥真的撲楞楞飛下來,落在神農的左手脖上。神農細看這小鳥,渾身翠綠,透明,連肚里的腸肚物什也能看的一清二楚。神農一出嘴,這小鳥接過量口唾沫星兒咽了。嘿,這唾沫是咋咽到肚里的也看的清清楚楚。神農高興透了。
神農托著這只玲瓏剔透的小鳥回到家,家里人一看,嚇得連連回退,說:“快扳了,妖怪,快扳了……”神農樂哈哈地說:“這不是妖怪,是寶貝喲!就叫它花蕊鳥吧!”
神農又把花蕊公主吃過的十二味藥分開在鍋里熬。熬一味,喂小鳥一味,一邊喂,一邊看,看這味藥到小鳥肚里往哪走,有啥變化。自個兒再親口嘗一嘗,體會這味藥在自己肚里是啥滋味。十二味藥喂完了,嘗妥了,一共走了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
神農托著這只鳥上大山,鉆老林,采摘各種草根、樹皮、種子、果實;捕捉各種飛禽走獸、魚鱉蝦蟲;挖掘各種石頭礦物,一樣一樣的喂小鳥,一樣一樣的親口嘗。觀察體會它們在身子里各走哪一經,各是何性,各治何病。可哪一味都只在十二經脈里打圈圈,超不出。天長日久,神農就制定了人體的十二經脈和《本草經》。
神農想想,還不放心,就手托這只鳥繼續驗證,他來到太行山,轉游了九九八十一天,來到小北頂(神農壇),捉全冠蟲喂小鳥,沒想到這蟲毒氣太大,一下把小鳥的腸打斷,死了。神農真后悔,極悲痛,大哭一聲。哭過,就選上好木料,照樣刻了一只鳥,走哪帶哪。后來,神農在小北頂兩邊的百草洼,誤嘗了斷腸草,死了。到現在,在百草洼西北的山頂上,還有一塊像彎腰摟肚的人一樣的石頭,都說是神農變的。
為了紀念神農創中醫,制本草,人們把小北頂改名為神農壇,并在神農壇上修建神農廟。廟里塑了神農像,左手托著花蕊鳥,右手拿著藥正往嘴里送。
現在,每天都有很多人觀看神農壇風光,瞻仰神農塑像。
★梳妝臺的傳說
在仙神廟里,仙神河東岸的山腳下,有一塊四米見方的大石頭。大石頭的中間有一道縫,大石頭頂面平整如洗,上面蓋了一座小房,這就是二仙奶奶和太上老君搶占仙神河這塊風水寶地的遺物。
原來,太上老君為了給自己找個落腳的地方,
曾經云游四方,到各地察看。這天他來到太行山中,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就打算在這里修殿蓋廟。可又怕別人把這塊風水寶地占走,就摘下寶劍,插在這個地方。老君走后不久,二仙奶奶也到這里,也相中了這塊地,可一看老君的劍,就泄氣了,總得有個先來后到呀。又想想這樣好地方實在難得,頓時心生一計,要和老君斗一斗。于是,脫下一只繡鞋,穿到老君寶劍上。不久,太上老君領了工匠,來到這里大興土木,二仙奶奶站出來說:“你這老頭子,為何在我的地盤上修廟建殿?”老君覺得奇怪,就說:“這塊地方我早已占下,并且插了寶劍為記,你有何憑證?”二仙奶奶說:“占地也得有個先來后到,你插寶劍時就沒看別人占了沒有?”于是二人就去察看。
老君掘出寶劍一看,不偏不倚,那寶劍正好插在繡花鞋上,老君無話可說,只好作罷。但老君氣極,明明知道是這小婦人耍的把戲,又無可奈何,但一看到二仙那得意樣子就更加生氣。他一步跨到神農壇頂上,抬腳從山上蹬下一塊巨石朝二仙奶奶砸來。二仙奶奶抬頭一看,就從頭上拔下金簪向上一挑,把巨石一分為二,又在上邊修了一座供梳妝用的小屋。
后來,人們就把老君踢下那塊巨石取名叫飛來石,明朝人楊嗣修還寫有《來石吟》抒發自己的感情。飛來石上供二仙梳妝的小屋,取名叫梳妝臺。
★云陽山與八仙傳說
傳說中的八大仙之一的曹國舅,有件寶物叫云陽板。憑著這件寶物,曹國舅可以騰云駕霧,漂洋過海,鎮妖辟邪,用處好大哩!可是你知道嗎?他這塊云陽板還是在神農壇的云陽山上煉就的。
原來,宋朝仁宗皇帝的曹太后有兩個弟弟。這兩個人都是大壞蛋。他們憑著自己那皇親國威的權勢,橫行鄉里,欺男霸女,濫殺無辜,無惡不作。因而包公給鍘了一個,剩下那個跑了。這逃跑的曹國舅出得城來,還是心驚膽戰,老是覺得后面有兵馬追趕,所以一直跑了一天一夜。饑渴難忍,就走到一個村里頭討飯吃,人家一盤問原來是曹國舅,就咬牙切齒的說:“我這飯寧愿喂狗也不給你吃!”他越想越氣,以為是包黑子陷害,不然怎么會落到這一田地。就惡狠狠的說:“有朝一日我要把你包黑賊一家斬盡殺絕。”
“曹國舅,事到如今,你還心生惡念,不思改悔,難道你真的就樣了卻余生嗎?”曹國舅一看,見漢鐘離、呂洞賓站在眼前,慌忙下跪說:“大仙救我,剛才弟子餓急了,發泄怨氣,哪敢再有歹心,求大仙指點迷津,從今以后,弟子拋棄一切雜念,悔過自新。”呂洞賓說:“這樣才好,你閉上眼睛。”曹國舅順從的閉了眼睛,只覺身子輕輕飄起,耳邊呼呼有風,好似駕云一般。不一會,又聽呂洞賓說:“睜開眼吧!”曹國舅一睜眼,在一座山崗上。漢鐘離說:“跪在這里,三拜九叩,向天悔過,向地自新,向民請罪。你的吃穿用度,自有壽圣送來,你要好自為之,三年后,我們再來看你。”
曹國舅朝空拜了三拜,果然按兩位大仙的指點,每天到后山砍九根搟面杖粗細的麻角圪針棍,鋪在山崗,跪在上面三拜九叩,懺悔過去,修養性。就這樣嘗盡了苦辣酸甜。了卻了人間的恩恩怨怨。整日清心寡欲,毫不動搖。
三年過去了,麻角圪針棍在山頂上鋪了千層,疊了二十多丈高。這天,漢鐘離和呂洞賓來到他眼前說:“三年來你在此叩拜參禪,還算虔誠,現在你要接受更大的考驗,你必須點火自焚,徹底了卻凡間的恩怨。”說罷,扔下一個火種,駕起云走了。
曹國舅拿起火種,心亂如麻。他看看火種,看看身下經過三年的厚厚的麻鋝圪針堆,心里說不清是什么滋味。停了好一會,突然喊出了一聲撕心裂肺的聲音:“蒼天啊蒼天,我曹國舅縱有悔過自新,到頭來還落了個如此下場,報應啊,報應啊!”說完,緊閉雙目,顫顫地把火種拋了下去。“轟”一聲,頓時起了漫天大火。誰想,天空中霞光萬道,紫氣靄靄。曹國舅從沖天大火中,冉冉升上天空。
天空中一陣哈哈大笑,“曹國舅,歡迎!歡迎!我們恭候你多時了!”曹國舅睜眼一看,只見鐵拐李、漢鐘離、呂洞賓等七位大仙都在向自己招手呢。鐵拐李說:“你三年沒白費,煉就了這塊無價寶,你可要為民造福呀!”曹國舅低頭一看,見自己踩了一塊象玉石一樣的板,上面寫到“云陽板”三個光芒四身的大字。他笑了笑,踏著祥云,隨眾大仙云游去了!
曹國舅把云陽板帶走了。他煉就的這架山,就取名云陽山,供他吃穿的壽圣寺,也改名為云陽寺,從云陽山下流過的那條河,也取名為云陽河。現在,這座云陽山和云陽寺成了神農壇的一個風景點。
★陽落山與飛來石
紫陵村北仙神河以西,群峰林立,直刺藍天,巍峨險峻,云霧繚繞,綿亙數十里,這就是我國頗有名氣的陽落山。《懷慶府志》有載:“陽落山在府西城西北五十里,內多仙跡。”山上峰谷巖洞,幻化萬狀。當你登臨此山,綠色林海的清冷,煙云飛蕩的飄忽,使你有步入仙境之感。
仙山多仙跡,神仙也爭山。傳說西晉女道士魏華存成仙后,看上了這座山,施巧計,從她的祖師太上老君手里奪走了這座仙山。魏華存,就是傳說中的二仙奶奶。一天,二仙來到紫金頂拜見太上老君。其真實意圖是想要太上老君的陽落山。這紫金頂在仙神河東岸,和陽落山隔河相望,是太上老君煉丹的地方。她看見老君正在煉丹爐旁忙個不停,兩手如同煤耙,鼻上有煙灰,樣子非常滑稽可笑,不覺笑出聲來,老君修道以來,還沒有誰敢當面嘲笑,就要試試她的能耐。于是說道:“你要在那邊山上煉丹,可那座山是我柴山,我早就占下了。”二仙一聽,知道老君是故意刁難,立即接口道:“祖師,你有啥證據,說那是你的柴山?”“有啊!山的西邊有寶劍為界。”二仙說:“我也有證。”老君說:“好,咱們明天親眼查看。”就這樣叫五褒作證,明天查看。其實二位心里都有數,不敢隨即去看。當天晚上二人都沒有閑著,二仙年青心眼活,她暗地觀察老君的行動。夜里老君駕云到陽落山西界,沿界邊插了幾把寶劍,就回去休息了。因白天煉丹、生火、燒爐、加料、看火候勞累了一天,躺下便睡著了。二仙看得一清二楚,隨即將所插的劍拔出,劍下埋了繡鞋,又把劍插入原地。天明之后便同著老君、王褒一齊去看。老君見自己的寶劍好好地插在那里,非常高興。只見二仙笑瞇瞇地開了口:“祖師!你是寶劍為記,我是繡鞋作證,如果不信可拔劍查看。”王褒豈能叫老師動手,趕忙上前拔劍,劍尖卻帶出一只繡鞋來,每處都是一樣。老君心里明白。她本無爭山之意,只是試試二仙的智力。就是承認陽落山是二仙的了。但這只是斗智,她的法術又怎樣呢?老君又想了個辦法,順勢說:“可以,陽落山就算是你的,回去吧!二仙剛由紫金頂走到山腳下,老君運用神力一推,把一座小由頭推出,向二仙砸去。二仙聽到響聲,回頭一看,見是一塊巨石飛來。知道是老君要試自己的功夫,就從頭上拔下金簪,口中念念有詞:”脾救七竅去不祥,日月列布高陰陽。”輕輕一擋,石頭落在面前,大石正中列開一縫成為陰陽石。又在大石頭上蓋了一痤小屋,取名梳妝臺。后人就根據魏夫人列布的陰陽石,來投石子卜問自己能否生育,并預測是生男還是生女。老君親眼看到二仙的智力和功夫,從心眼里高興,深感“后生可畏”。夸獎道:“我道家后繼有人,日后定會作出成就,造福人民。”從此,二仙在老君親自指導下修煉,終成正果,成為道教的正宗,上清派第一代祖師。就在老君夸獎二仙的時候,太陽剛好落下西山,遠看好像就落在山后一樣,從此,二仙修煉的這架山,就叫陽落山。
現在的陽落山上尚有很多二仙奶奶的遺跡,在山背后有一山洞,人稱二仙洞。深六十多米,內有許多釧乳石,沒壁自然形成壁畫一樣的亭臺樓閣。傳說二仙奶奶就在這里修煉,故名“二仙洞”。《懷慶府志》載:“為二仙的清虛別宮,洞中紫虛炎光,藏白玉炎簡,青玉為字的《大洞真經》《八素玉篇》等經書三十余篇。”此外還有魏夫人祠遺址,圣水泉,忘舊亭等。“柴虛元君殿”后的“飛來石”尤存,更是一大廳觀,兩丈多高,周圍十丈長的巨石,正中徹地通天列開一道大縫,非人工能為。獨特的自然奇景,吸引了不知多少游人。
★合婚石伏羲殿和老母廟
在云陽河拐彎處的河道里,當地人們叫它“合婚石”。本是一塊看似平淡無奇的石頭,卻有一段離奇的傳說故事。相傳在上古時期,世間洪荒遍野,萬戶滅絕,天地之間只剩下伏羲和女媧兄妹二人。為了繁衍后代,締造人類,伏羲提出要和女媧成親,女媧說什么也不同意:“哪有兄妹成婚的道理”。但仔細想想,也沒有什么好辦法,只好說道:“只要上合天意,下順地理,咱們就結婚。”可怎樣才算上合天意呢?女媧提出在東西山頭上各點然兩堆山火,若冒起的青煙能結合在一起,就算合了天意。于是,伏羲上了西山頂,女媧上了東山頂,各自撿了一堆山柴點了起來,只見兩股青煙,裊裊升起,突然刮來一股旋風把兩股煙攪到了一起,在云陽河谷上方互相纏繞,直沖云霄。天意已明,該輪到下順地理了。女媧又提出了從山頂往山下滾石頭,若滾下的石頭能結合在一起,就算下順地理。兩人又登上山頂,同時將兩塊大石往山下推。山石踏坡飛巖,在河底相撞,發現轟隆巨響,牢牢地合在一起,于是,伏羲對女媧說:“這次順了天理,咱們該結合了吧?”伏羲、女媧便就此結合,拜為夫妻。據當地老人講,未婚的男女只要手拉手,肩并肩地登上那塊石頭,并從上面走過,那么將來倆人一定會婚姻美滿,白頭到老。這塊石頭至今仍保存在云陽河谷底,中間有一道青紋,一邊是龍紋,一邊是蛇紋,分別代表伏羲和女媧。
為了紀念這件事,當地人就把伏羲,女媧滾到一起的那塊石頭叫合婚石。還在合婚石兩邊的斗山腰各修了一座廟宇,西邊的叫伏羲殿,殿里供奉著中華民族的祖先——伏羲氏;東邊的叫老母廟,殿里供奉著中華民族的偉大母親——女媧氏。
★水母洞的傳說
在登紫金頂九十九彎盤山路的上段北側,有一座仙洞,名叫水母洞。洞里供俸著水母娘娘的圣像。說起這座仙洞的來歷,有一個奇妙的傳說。
據說,水母娘娘原來是個水怪,住在龜山。她在那里學了一些法術之后,就覺得很了不起,可又沒人知曉。為了顯示一下自己的本事,
讓人們知道她的厲害,就把五湖四海的水裝在兩只桶里,挑在肩上,直奔東南方向。
龜山水母的舉動,驚動了八大仙之一的張果老。這天他正在洞中修心養性,忽然覺得心血來潮,掐指一算,大吃一驚,原來龜山水母要把神州東南的大片土地,化作汪洋大海。張果老不敢怠慢,奔出山洞,倒騎毛驢,急急追了上去。
龜山水母肩挑五湖四海之水正往前趕,忽聽背后有一青年后生喊道:“老媽媽!我這匹小毛驢快渴死了,請借幾口水,飲飲它!”龜山水母頭也不抬,眼也不看,心不在焉地放下水桶,說:“可以。莫說飲一頭驢,就是飲個十頭八頭,也損不了我這水一星一滴。
沒想到張果老的小毛驢把頭往桶里一伸,“吱!吱”幾聲,兩只水桶就差點底朝天了。龜山水母大驚失色,抬頭一看,哪是什么青年后生,原來是張果老和他的神驢。頓時又氣又惱,一抬腳蹬倒了兩只水桶,傾刻間平地起了滔天大浪,幾十萬生靈葬身水中。緊接著又抽出水擔,朝張果老打來。張果老見龜山水母這樣目中無人,蠻不講理,也舉起兵器相迎。龜山水母雖然學了幾套法術,練了幾路拳腳,可畢竟不是張果老的對手。只幾個回合,就把龜山水母生擒活捉,用鐵鎖鎖住,要帶回去問斬。
張果老正打算回洞,忽聽半空中喊道:“大仙慢走!”張果老抬頭一看,見是西王母駕到,慌忙施禮相迎,西王母說:“你把這個孽畜交給我吧!”張果老說:“王母有所不知,這畜生高傲自大,惡貫滿盈,如不嚴懲,后患無窮!”西王母說:“大仙盡管放心,我會好好調教她的!”
西王母把龜山水母帶回昆侖,經守多年教諭,煞了她的野性,把她放到太行山紫金頂下。龜山水母也深誨自己的罪過,決心棄舊圖新,改惡從善,造福一方。她見紫金頂周圍水源奇缺,便將自己鞋內留下的些許神水分送給眾仙諸洞。在這里修心養性的眾位神仙道士,自是感激不盡。從此,神農壇遠近就有了紫金頂上的天山懸池,臨川寺的日月潭和水簾洞,云陽山的滴水巖和清凌泉。剩余下來的幾滴水,水母就放在自己的蓮花座底下,讓它緩緩流出,供游人香客飲用。
后來,水母在這里修成正果,被封為水母娘娘。后來,人們就把水母修煉的山洞,取名叫水母洞。在水母參禪打坐的地方,塑造水母像,享受人間香火。直到現在,水母塑像前的供桌底下,還有一方小水池,內有暗泉涌出,終年不斷。這就是水母留給香客游人的那點水。這泉水出入不見天日,清涼沁人心脾,游人香客朝拜神農壇路過這里,到洞中拜謁水母娘娘圣像,飲一碗泉水,頓覺甘甜如飴,疲勞全消,精神倍增。
★女媧山和伏羲峰
傳說,伏羲和女媧原本不是兩口子,是兄妹倆。伏羲每天上山打獵,摘野果,采藥草;女媧在家里操持家務,日子雖苦,還算歡樂。
伏羲出去打獵,要走很遠的路,天天都得帶干糧。可是每一回走到北山口,就有一只白龜從水坑里爬出來,截住伏羲,問他要干糧,伏羲回回把干糧給他分一半。時間長了,伏羲就問小白龜:“你回回都問我要干糧,你自己不會去尋點嗎?”小白龜說:“我咋會吃你的干糧呢?我問你要干糧是給你練葫蘆哩!”天地十萬八千年一混沌,到那時候滿世界就沒有人了。我是想搭救你免遭劫難哩!”
過了些時,伏羲從山上打獵回來,小白龜截住他,把自己的門牙掰掉一個,遞給伏羲說:“你拿回家,快點把它種在當院里,苗出來后要精心管理,可不要大意呀!”
伏羲回到家,就招呼女媧過來,共同把小白龜的門牙種在當院里。第二天,長出了一棵功,不幾天就結了一個大葫蘆。
又過了一些時,葫蘆長大了。伏羲進山打獵,小白龜攔住說:“你不要進山打獵了。你快回到家,把葫蘆摘下來和人妹子一起鉆進去,天要混沌了。”
伏羲趕緊扭頭跑到家,一進門就喊妹子。女媧答應一聲,大葫就開了個口子。伏羲、女媧慌忙鉆進去,葫蘆口合住了。緊接著葫蘆外面轟隆一聲震天響,平地起了蛟,遮天蓋地都成了水。那大水越長越高,淹住了房屋,淹住了樹木,淹住了大山。沒多長時間,大葫蘆就挨著天,堵住了南天門。把守南天門的將軍一看不好,趕緊啟奏老天爺。老天爺就發下一道圣旨,命水神趕緊退水。
后來,大葫蘆飄到了太行山頂邊大葫蘆露出了一個口,伏羲就從葫蘆里爬到山頂上,女媧爬出來,到東邊另一個山頭上。他二人住下去,互相尋找,費了好多天,才又到一塊兒。
后來,人們就把伏羲從大葫蘆里爬出來的那架山,取名為伏羲峰,因伏羲是男人,為陽,所以又叫太陽山;把女媧爬上來的那架山,取名叫媧山,因女媧是女人,為陰,所以又叫太陰峰。
★女媧補天遺下的五彩石
五彩石是伏羲殿下平臺上一塊五彩斑斕的巨石,它也和一段美麗的傳說聯系在一起。女媧造人后,人類慢慢地繁衍開來,他們采摘野果,追獵猛獸,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忽然有一天,一道晴天霹靂閃過,接著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同,天空突然裂開一道大口子,大雨傾盆而下,淹沒了田野和村莊,轉眼間地上變成了一片汪洋。女媧看到人們哭喊著四處逃命,就決心要把天空的裂縫補起來。女媧背著砍山斧,從東山采來紅砂石,從西山采來白玉石,又從南山、北山、中山采來其他三種顏色的石頭,把他們一起放進熔爐里。過了九九八十一天,終于練成了與天空顏色一模一樣的五彩石,女媧就用這些五彩石補住了天空的裂縫。大雨停歇,洪水消退,人們又過上了自在的生活。相傳這塊色彩奇異的巨石就是當年女媧補天后剩下的一塊五彩石。我們用水洇濕石塊后,可以看到上面分布著許多抽象的紋理和圖形,有的人說中部是中國疆域輪廓圖,四周是龍鳳呈祥圖;有的人則說石面上是許多原始人類的影像。總而言之,這塊石頭是這座山上獨一無二的奇石。
★石龜和白鶴古松
太上老君煉仙丹,當時一共建了兩座煉丹爐,一座建在天宮,一座建在地上。地上的那座就建在現沁陽境內的太行山紫金頂上。為了煉好仙丹,玉帝還派了一只神龜,兩只仙鶴給老君當助手。仙鶴飛遍太行山,尋找靈芝瑤草,神龜品嘗煉出來的丹丸藥性,每每金丹出爐,經神龜品嘗定了藥性,再由白鶴飛送天宮。
到了秦朝,秦始皇統一中國,登上了至高無上的皇帝寶座。每天吃的山珍海味,穿的綾羅綢緞,戴的金銀玉器,享盡了人間的榮華富貴。所以他最怕死,他說人只要一死,再多再好的東西也就歸別人了。為了尋找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秦始皇派出了許多人馬,上華山,下瀛州,入東海,到處尋仙訪道,可這些人馬到頭來不是掃興而歸,就是渺無消息。后來聽說無紀律君在太行山紫金頂煉丹,就親自帶領人馬,日夜兼程,浩浩蕩蕩,朝河內郡趕來。
太上老君當然知道秦始皇的作為,心想:要是秦始皇這樣兇殘暴虐、殺人不眨眼的昏君得了仙丹,長生不老,那還會有老百姓的活路嗎?所以不等秦始皇到來,他便一腳蹬了煉丹爐,背起丹葫蘆跨上青牛,駕起祥云返回天宮了。神龜、白鶴在外還沒有回來,老君走的太急,竟把這兩個神物留在了凡間。
秦始皇帶領大隊人馬爬上紫金頂,見山上爐倒火滅,丹凈藥絕,空空無人,頓時惱羞成怒。下令把山上的一切全部毀凈滅絕。搜山時,神龜、仙鶴回來了。神龜、仙鶴沒有得到老君有指令,不敢貿然返回天宮。略一猶豫,竟被秦始皇捉住。秦始皇高興地說:“有這兩個仙物,吃了也能長生不老。”
再說這神龜、仙鶴,畢竟是天上仙物,哪能在人間受此侮辱!神龜一急,就變成了一只大石龜,和紫金頂的山石緊緊連為一體,任憑千軍萬馬也休想挪動半點。仙鶴呢?急忙把脖子一伸,兩翅一展,變成了松樹,根扎危崖,枝伸天際,任你武藝再好的兵丁也到不了它跟前。秦始皇沒法,只得灰溜溜地下去回京城去了。
俗話說:千年龜、萬年鶴。神龜仙鶴留在人間,成了長生不老的象征。因為紫金頂上的松樹是仙鶴變成的,樹身一色白亮,所以叫白鶴松,也叫白皮松。后來,南蠻知道了石龜的來歷,就想偷走。當地群眾知道后,就在石龜背上立了一通七尺高的大石碑,還修了碑樓,保護起來。朝山的善男信女登監紫金頂,都要專門到石龜身上摸一摸,以消災祛病,在老君殿后邊,至今還有一大堆灰白色的軟石頭,據說就是老君蹬倒煉丹爐流出的東西,雖無長生不老之神效,卻能治療多種疾病。人們稱做老君石、丹爐遺石,又因它質地松軟,手能摳動,又叫“摳石”。
★祝融乘青龍的傳說
祝融是伏羲的后裔,他喜歡乘龍從北方到南方出游。伏羲在紫金頂劃八卦,定極向,神農設壇祭天神的事他耳熟能詳,所以一心想乘駕青龍云游四方。
一天他來到青龍山巔,瞬間一股青嵐見紫的氣流穿身而過,剎時成為青龍,只見祝融坐在上邊揮著手馳向遠方
。青龍去處現出一個平臺,被后人稱為祝融臺,祝融臺在神農仙壇以北230米處。誰知祝融從南方回來,乘駕的是青龍和火龍兩條龍,他把南方炎熱的氣候也帶到了白松嶺。
神話傳說總有些離奇,但祝融臺一直保留至今。在海拔千米高的大園,“嚴冬不結冰,白松伴青藤”的亞熱帶生態現象也會讓人注目難解。
★老龍溝的傳說
老龍溝在沁陽市西北三十五公里處的紫陵村北,是太行山紫金壇畔有名的名勝古跡。這里峰巒挺峙,削壁千尺,怪石巍峨,懸崖險峻,峭壁上兩條穿山石龍口噴泉水,下落成潭。潭水晶亮清澈,水中的五色金魚,娃娃魚嘻戲追逐于天光去影之間。至于這塊佛家寶地為什么叫老龍溝,還有一個傳說呢。
在老龍溝的千尺削壁上,有兩條天然石龍。經朝歷代,它們受雨露滋潤,采日月精華,漸漸有了靈氣。后來又學會了飛騰變化,你看它們一會兒變人,一會兒化物;一會兒吐水,一會兒噴火。上天入地,由著性子。這一來,可苦了周圍的生靈,誰也沒有好日子過了。
不知在哪個朝代,一位高僧來到了老龍溝。見這里的山峻峭奇兀,怪石巍巍;青松白云,交相掩映;千變萬化,著靈顯異;千尺削壁內流水轟響,削壁上兩條石龍昂首欲飛。不覺心中大喜,就住了下來。
兩條龍見老龍溝忽然住了一位僧人,大為惱怒。深夜,它們駕著黑云,挾著狂風向高僧襲來。就在它們起飛偷襲的同時,一朵蓮花由高僧頭頂升起,擋在了兩條龍的前頭。兩條龍正在催云趕霧向前沖來。忽覺云頭一震,停住不動了。它們大吃一驚,定睛一看,是一朵金光閃閃的八瓣蓮花擋住了去路。它們自出世以來就只知道自己厲害,哪里還把別人放在心上,不管三七二十一,揮爪就向蓮花抓去。誰知還未接近,就被一束紅光掃落溝底。兩條龍在溝底縮做一團,全身盤抽骨碎,疼痛難忍。它們翻滾著,終于沒能掙扎起來。到這時,它們真是后悔極了。兩條龍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點辦法也沒有。后來,它們想起了高僧在誦經時“孽海無邊,回頭是岸”的話,就一齊忍著疼痛,懺悔起自己過去的罪孽來,發誓改惡從善。它們這一懺悔,高僧就知道了,揮手解除了對它們的懲罰法術。兩條龍爬起來,一齊向高僧行禮跪拜,從此雙雙皈依佛祖,做起對人民有益的事來了。你看那老龍溝千尺削壁上兩條龍口中的泉水,據說就是皈依佛祖后從東海引來的。
老龍溝的傳說就這平一直流傳至今,每年的三月初一到十五仙神的廟會里,人們難免到老龍溝祈禱一番,以求得來年風調雨順。
關鍵字: 中國 傳奇 帝王 神農氏 美麗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