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簾寺
水簾寺位于千里淮河之源的河南省桐柏山腹地,與洛陽白馬寺、嵩山少林寺和開封大相國寺并稱“當代中原四大名寺。水簾寺是中國臨宗的重要道場,也是豫南鄂茲地區佛事活動中心,河南省南陽市佛教協會就設在寺內。 水簾寺始建于年代已湮滅不可考,拒歷代碑刻記載,宋元佑三年(108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清乾隆八年(1743年)均有重修。千百年來,水簾寺時遭兵災匪衰、據《白云宗譜》記載,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四川徵山宗林寺長老、法傳臨濟四十一世端德和尚,朝五臺歸,路過桐柏山麓,睹云林峰巒,遂小住此山,并收徒傳法,開壇布教。至1949年前,寺院業已荒廢。1949年后,又有僧人在此結茅居耕,至“文革時期僧人離散,千年古剎湮設于枯木敗草之中。1983年起,水簾寺在傳虛、印恭、妙俠法師的主持下,開始了大規模重建修復工作。自1983年至1993年間,水簾寺先后建成大雄寶殿、玉佛樓、毗廬殿、天王殿、山門、僧房樓、功德堂、觀音禪林、羅漢堂、竹林精舍、華藏圖書館、佛教賓館、素餐館和各類房舍共180間,建塔園一處,石拱橋五座,石欄桿三百多米,石踏步九百多階。擴坡圍墻二千多立方米,攔河壩一座,護河提八百多立方米。殿內供奉有各類佛菩薩像128尊,大型木刻金剛經12面,泰國大小銅佛五尊,大鐘一口重1.2噸,大鼓一面直徑1.3米,寶鼎一幢高3.6米,各類法物法器二百多件,立各類石碑16通,珍藏《頻伽藏》部,香港佛教青年協會贈送日本版《大正藏》二部,經書二萬余冊。臺灣觀音寺住持如儉法師賠玉佛一尊、臺灣翠玉念珠一串、上品大紅祖衣一件。至此儼然一座百寶莊嚴的梵宇佛剎巍然落成。1993年10月28日,水簾寺舉辦了佛像開光、迎奉藏經及方丈升座法會,全國19個省市的佛教四眾弟子及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新西蘭和港、澳、臺地區的佛教團體代表出席法會,盛況空前。 水簾寺附近有水簾洞,自古以來便是游人匯聚、避暑消夏的理想勝地。水簾洞距地高約二十余米,同內有泥塑獼猴一尊,猴身上人泉水流出,酒在石缽中叮當有聲。洞口被山頂傾泄而下的瀑布遮蓋,猶如珠簾垂掛。沿石壁有階綈和鐵鏈可攀援而上,進入洞中,雖盛夏酷暑仍涼氣襲人,沁人心脾。二百年來,桐柏山佛教慧燈常明,代不乏人,著名的法師有馬喝奈和尚、月霞法師、了貴法師、通道法師、真空法師、傳杰法師、海墨法師、印恭法師等。偉虛和尚、印恭法師和妙俠法師為水簾寺的重建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傳虛法師1908年冬月誕生于河南新鄉,1986年春圓寂。印恭法師1930年生于湖北隋州,1993年圓寂。水簾寺現任住持妙俠法師,兼任河南省政協委員、河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南陽市佛教協會會長等職。
關鍵字: 佛教協會 南陽市 桐柏山 水簾洞 河南省 觀音寺